自动控制原理 课件 第0章 自动控制原理数学基础.pptx

自动控制原理 课件 第0章 自动控制原理数学基础.pptx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0章自动控制原理数学基础;

拉普拉斯变换简称拉氏变换,是工程实践中用来求解线性常微分方程的简便工具,同时也是建立系统在复数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的数学基础。经过拉氏变换后,一个微分方程式将变为一个代数方程式,这样会使求解微分方程的过程简化许多。;

0.1.1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如果f(t)是一个以时间为变量的函数,其定义域为t0,且

式中,a是正数,那么对所有实部大于a的复数来说,积分

是绝对收敛的,即满足;

s=σ+jω为复变量,则式(0-2)定义为f(t)的拉氏变换F(s),即

式(0-4)中,F(s)是f(t)的象函数,记为F(s)=L[f(t)];f(t)是F(s)的原函数,记为f(t)=L-1[F(s)]。

在本书中常用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如表0-1所示。;;

0.1.2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1.线性性质

若F1(s)=L[f1(t)],F2(s)=L[f2(t)],a和b为常数,那么有

L[af1(t)+bf2(t)]=aL[f1(t)]+bL[f2(t)]=aF1(s)+bF2(s)(0-5)

2.微分定理

若F(s)=L[f(t)],那么有

式中,f(0)是函数f(t)在t=0时的值。;

函数f(t)的高阶导数的拉氏变换相应为

当原函数f(t)及其各阶导数的初始值都等于零时,式(0-9)将变为;

3.积分定理

若F(s)=L[f(t)],那么有

式中,f(-1)(0)是函数∫f(t)dt在t=0时的值。;

4.位移定理

若F(s)=L[f(t)],那么有

式(0-12)值和定式理(0-13)分别表示实域中的位移定理和复数域中的位移定理。;

5.终值定理

若函数f(t)及其各阶导数都是可拉氏变换的,那么函数f(t)的终值为

即函数f(t)在自变量t趋于无穷大时的极限值等于函数sF(s)在自变量s趋于零时的极限值。;

6.初值定理

若函数f(t)及其各阶导数都是可拉氏变换的,那么函数f(t)的初值为

即函数f(t)在自变量t趋于零(从正趋于零)时的极限值等于函数sF(s)在自变量s趋于无穷大时的极限值。;

0.1.3拉普拉斯反变换

一般地,F(s)是复变量s的有理代数分式,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式中,系??a1,a2,…,an,b0,b1,b2,…,bm都是实常数,且mn。下面将F(s)写为部分分式形式,则有

式中,s1,s2,…,sn是A(s)=0的根,称为F(s)的极点。根据A(s)=0有无重根,下面分两种情况讨论。;

1)A(s)=0无重根

;

2)A(s)=0有重根;

然后,根据拉氏变换的性质,可求出F(s)的原函数f(t),即求出其拉氏反变换为;;;

0.2辐角原理;

若F(s)是复变量s=σ+jω的一个函数,则F(s)为复数,可以写成

式中,U(σ,ω)和V(σ,ω)是实函数。

定义在s平面某一个域内的函数F(s)在该域内解析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的导数在该域内连续。可以证明,s的所有有理函数在s平面内除了奇点外处处解析。;;

因此,在s平面内画一条封闭曲线,并使其不通过F(s)的任一奇点,则在F平面内存在一条映射曲线与之对应,如图0-2所示。;;

0.2.2辐角原理

设复变量s沿封闭曲线Γs在s平面内顺时针运动一周,那么,根据函数F(s)的性质,在F平面内那条对应的映射曲线ΓF的运动方向可能为顺时针,也可能为逆时针。Γs曲线和ΓF曲线的映射关系如图0-3所示。;;

根据式(0-26),复变函数F(s)相角可以表示为;

辐角原理设s平面闭合曲线Γs围F(s)的Z个零点和P个极点,则s沿闭合曲线Γs顺时针运动一周时,在F平面上,F(s)闭合曲线ΓF包围原点的圈数

R0表示ΓF顺时针包围F平面的原点,R0表示F逆时针包围F平面的原点,R=0表示不包围F平面的原点(或顺时针包围F平面原点和逆时针包围F平面原点的圈数相当,这种情况视为不被包围)。;

0.3Z变换理论;;

求Z变换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

1.级数求和法

级数求和法是直接根据Z变换的定义,将式(0-35)写成展开形式:;;;

2.部分分式法

若连续时间函数f(t)的拉氏变换式为有理函数形式,可以先展开成部分分式之和的形式,即

式中,si是F(s)的极点,ci为常系数,其计算方法同式(0-19)。这样,ci/(s-si)对应的时间函数为ciesit,从而可知其Z变换为ciz/(z-esiT)。所以可以得到;;;

0.3.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b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