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含解析).docxVIP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含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本课重点

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意义。

本课难点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一、单选题

1.西周时期,戎狄主要居于周朝西北部边境地带。春秋时期,戎狄中有不少分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杂居,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这一变化

A.加剧了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B.促进了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C.导致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D.加快了不同区域间的民族融合

2.以《诗经》中的词句互相酬答,是春秋时期各国往来的通例。当时诸国往来,每逢外交场合甚至作战,都会互引《诗经》作为风雅明礼的表现,而瞠目以对、不知所云者则被视为粗鄙无文。据此可知,当时

A.《诗经》是维系秩序的纽带B.儒家思想最具社会影响力

C.华夏文化认同意识较强D.“百家争鸣”影响社会政治

3.楚国的先君鬻熊,在商衰周兴时,审时度势,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受到周王室的重视,给予了“子”的封号,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桓王不许,熊通闻之,怒曰:“吾先人熊鬻,有辅导二王之劳,仅封微国,远在荆山,今地辟民众,蛮夷莫不臣服,而王不加位,是无赏也;郑人射王肩,而王不能讨,是无罚也。无赏无罚,何以为王?由此可知()

A.楚国在军事上已经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B.楚国“不服周”的态度纯属夜郎自大C.周楚两国征战给双方都带来深刻的影响D.商周沿袭而来的“天下观”受到挑战

4.西汉刘向认为:“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甚众,有不先见而后从之者也。”材料表明

A.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生活富足B.春秋中央政权已开始实行分封制

C.春秋时期宗法制已遭到破坏D.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左右中央王权

5.西周崇尚军礼,以礼、仁、德、信为原则,强调“鸣鼓而战”“正大不诈”;东周诡诈战法被普遍运用,偷袭、出奇、设伏等军事行为受到推崇。这反映了

A.儒家思想尚未成为主流思想

B.社会变革影响价值取向变化C.宗法礼乐制度已然不复存在D.诸侯争霸削弱周天子的权威

6.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离开土地的“游民”逐渐增多,独立的工商业者游走各地,游土凭借智慧谋略

活跃于各国的社会舞台,游侠靠勇武为人排忧解难。这类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出现了大变革B.诸侯争霸破坏农业生产

C.思想多元格局开始形成D.新的生产方式得到普及

7.《史记》记载:齐桓公任用管仲、魏国任用李悝进行变法之后,各诸侯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于是“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材料可说明

A.国力的强盛与政权存续密切相关B.社会的发展改变了文化风尚

C.政治变革是统一的主要推动力量D.法家思想主流地位遭受挑战

8.战国时期“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商鞅变法则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这说明

A.个人奋斗决定社会关系变动

B.社会关系变化与商典变法相互推动

C.商鞅变法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D.战国时期的大变革造就了商鞅变法

9.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生而好恶,故民可治也。”对待民众的态度就是用赏罚。用赏,则民为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这些主张

A.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B.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

C.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D.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

10.商鞅认为民贫才会求“赏”,而国富才能给“赏”,两者皆备则朝廷便能以“重赏”驱民去干任何事情,因此国家“利出一孔”而人民“家不积粟”是最理想的。这说明商鞅意在

A.强调“国富民贫”的治国之术B.打着平均主义旗号扩充国库

C.通过经济的垄断以增加国力D.强调治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11.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A.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B.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C.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D.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12.春秋初期,秦、晋、楚等诸侯国往往把兼并得来的土地和灭亡的小国设为县,作为国君直属的地方行政区,到春秋后期,诸侯国把县制推行到内地。这主要表明

A.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知识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