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常见皮肤病的治疗【43页】_20210403.pptxVIP

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常见皮肤病的治疗【43页】_20210403.pptx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临床药学室

主要内容组胺(HA)抗组胺药发展史1作用机制2分类3临床应用4生化结构1药理作用2受体类型3

组胺是经典的致痒介质,皮内注射组胺引起瘙痒并伴有充血、风团、红斑三联反应,即荨麻疹症状。用抗组胺药通常能减轻瘙痒。1、化学结构为β-乙胺基咪唑,分子量为111Dalton;2、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皮肤、肺、胃粘膜、肝、肌肉、结缔组织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3、体内HA是由L-组胺酸经L-组胺酸脱羧酶的脱羧作用而得;4、新合成的HA主要与蛋白质结合,以无活性复合物形式储存于肥大细胞和碱性粒细胞中。组胺生化结构

组胺相关研究历史回顾1910 首次发现组胺1937 合成第一个抗组胺药1942 抗组胺药首次用于临床1943 抗组胺药中枢系统不良反应首次报道1955 阐明抗组胺药的抗变态反应作用1981 第二代抗组胺药问世1986 报道抗组胺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1991 H2受体克隆成功1993 H1受体克隆成功1998 H1受体多态性阐述1999 H3受体克隆成功2000 H4受体克隆成功

1234(1)心脏激动心脏H1受体,减慢房室传导,增强心房肌收缩力;激动心脏H2受体,使心率加快,心室肌收缩力增强。(2)血管激动血管的H1和H2受体均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血管通透性增加。(3)血小板血小板膜上存在H1和H2受体。激动H1受体,可激活磷脂酶A2,介导花生四烯酸释放,调节血小板内Ca2+水平,促进血小板聚集。激动H2受体,可增加血小板内cAMP浓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最终效应取决于二者功能平衡变化结果。心血管系统外分泌腺平滑肌神经系统组胺药理作用

1234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亢进,唾液等其他外分泌增加;心血管系统外分泌腺平滑肌神经系统组胺药理作用

1234刺激H1受体引起收缩,但各种平滑肌的敏感性不同。①健康人支气管平滑肌对组胺不敏感,但哮喘和其他有肺部疾病患者对组胺的敏感性可增强100~1000倍,引起支气管收缩甚至痉挛,小剂量即可引起呼吸困难;②胃肠平滑肌收缩,大剂量可引起腹泻;③人子宫平滑肌对组胺不敏感,但孕妇发生变态反应时,可引起流产或早产。H2受体引起舒张。心血管系统外分泌腺平滑肌神经系统组胺药理作用

1234刺激感觉神经末梢H1受体发生瘙痒或疼痛,这是荨麻疹和昆虫叮咬反应的主要原因;刺激自主神经节后纤维H1受体释放儿茶酚胺等介质,使血管收缩;刺激交感神经节后纤维H2受体可发生急性促炎效应。心血管系统外分泌腺平滑肌神经系统组胺药理作用

组胺受体类型01H1受体02H2受体03H3受体04H4受体主要分布于平滑肌和毛细血管壁,参与调节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睡眠、记忆、血压、头痛、心动过速等。主要分布于消化道分泌腺,与消化性溃疡发生有关。主要分布于组胺能神经元表面,参与调节组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释放,以及减轻皮肤瘙痒,防止气道过度收缩等。主要分布于骨髓和外周造血细胞,主要是参与粒细胞的分化,可能介导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

组胺受体功能H1H2H3H4分布广泛,如神经细胞、气道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表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单核/巨噬细胞、DCs、T和B、肝细胞、软骨细胞广泛,同前。如胃肠道、平滑肌、心脏等主要分布于组胺性神经元;嗜酸细胞、单核细胞、DCs主要分布在于骨髓和外周造血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DCs、T组胺受体在变态反应和炎症调节中的作用(瘙痒、疼痛;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增加组胺和其他介质的释放、增加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加嗜酸性、嗜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增加抗原递呈细胞功能及B细胞活性;阻断体液免疫和IgE产生;诱导细胞免疫(Th1);增加IFN-γ分泌及自身免疫抑制Th2细胞功能及其细胞因子释放,抑制嗜酸性、嗜中性粒细胞趋化;抑制树突细胞白介素12产生;诱导体液免疫、抑制细胞免疫;增加IL-10分泌及诱导产生Th2或DCs诱导的耐受;自身免疫、恶性肿瘤及器官移植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通过局部神经元-肥大细胞反馈环作用参与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的控制;促炎症反应作用及增加抗原递呈细胞功能增加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中钙浓度;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促进白介素16产生组胺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睡眠觉醒周期、饮食摄入、体温调节、情绪和攻击性行为、定位、记忆、学习功能神经内分泌突触前异受体;减少组胺、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分泌尚未确定

主要内容组胺(HA)抗组胺药发展史1作用机制2分类3临床应用4生化结构1药理作用2受体类型3

抗组胺药指能通过与组胺之间竞争性结合组胺受体,从而在组织内拮抗组胺作用的一类药物。根据结合受体不同分为H1R拮抗剂、H2R拮抗剂和H3R拮抗剂。临床上常用H1R

文档评论(0)

z1387498106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