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难点知识点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具有
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布,认识1.石器时代。
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2.文化遗存。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2.了解新旧石器时代物质生产3.世袭制。
关系。水平与社会发展程度,把握社4.井田制。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会发展规律。5.宗法制。
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3.认识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6.分封制
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掌握早期国家政治文明的特点
活动一: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
布,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阅读课文第一子目,解决下列问题。
1.对照时间轴,将对应的社会组织形式、考古学文化分期和代表性
文化遗存分别填入下面示意图。
原始人群①②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③
距今约7000—5000年距今约5000年
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70万—20万年距今约1万年
仰韶文化
4北京人遗址大汶口文化⑤
河姆渡文化
【答案】①母系氏族社会②父系氏族社会③新石器时代(磨制
石器)④元谋人遗址⑤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2.完成下面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对比简表,分析这些变化
产生的根本原因。
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特征:财产私有、贫
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
特征富分化;阶级分化、出现权贵阶层;
共享
形成较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
【答案】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
①②④
3.读右图,你能从图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将正确序号写在
横线上)。据此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①遗址分布广泛但不均衡注:图中界线采用令界线
②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
主干,形成多个文化圈
③大部分使用打制石器
宝鸡
●*●
莲岗
④以中原地区为核心都
【答案】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图例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df
- 《促织》《变形记》联读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df
- 《登泰山记》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pdf
- 《窦娥冤(节选)》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df
- 《反对党八股(节选)》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df
- 《复活(节选)》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df
- 《归园田居(其一)》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df
-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df
- 《谏逐客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pdf
- 《庖丁解牛》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pdf
- 第18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docx
- 第15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docx
- 第13课时 中东 欧洲西部.doc
- 第17讲 第16 课三国鼎立.docx
- 第17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带解析.docx
-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9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 2024_2025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备考试卷文含解析.docx
- 山西版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5课时企业与劳动者教案.docx
- 第16讲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带解析.docx
-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