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追问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的意义.docx

探究追问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的意义.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探究追问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的意义

【摘要】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要想实现有效的追问式教学,就必须使问题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并要巧妙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众所周知,小学生好奇心强烈,思维活跃,若事物充满新鲜感,他们会充满兴趣。教師要准确把握此阶段学生的特性,巧妙设疑,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这样教与学就成了非常自然的事情了,甚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追问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的意义为切入点,据实分析了具体的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追问式教学;策略

所谓追问式教学,大致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及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富有层次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课堂是否成功、完美,就要看提问是否恰到好处,是否具有关联性,究其原因是,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导向灯,课堂追问是以提问为基础进行延伸和拓展的,它把学生学习知识及掌握技巧等细分为各种小问题,依照课堂具体情况环环相扣进行追问,将学生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反馈给教师。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在注意力集中的状态,激发其积极思考的欲望,因此,对于“追问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以知识的关联性为导向,进行认知结构的组织

数学知识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这样千丝万缕的联系才形成了一个完成的知识结构。教师在课堂设计问题时,可考虑在知识的衔接处设疑,在追问的过程中,既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脱离核心知识点,又可以通过知识之间的关联拓展认知结构。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型:小明7月15日放假,9月6日开学,他一共放了多少天假?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要想计算出一共放了多少天,我们要怎么做呢?

生:7月放假的天数+8月份放假的天数+9月放假的天数。

师(追问):那我们考虑的关键点在哪?

生:关键是要看每个月的天数。

师(追问):对,那怎样判断每个月有多少天呢?

生:大月31天,小月30天,特殊月2月有28天或29天。

师(追问):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月份是小月?

生:一年中,1、3、5、7、8、10、12这几个月是大月,都有31天,而4、6、9、11这几个月是小月,有30天,2月有28或29天。

师:很好,知道了这些,我们来看,7月15日放假,那么7月放假的天数是多少?

生:31-15+1=17天。

师:为什么这样算呢?

生:7月是大月,这个月有31天,15日放假,那么15日这一天要算在内,所以要用31-15+1。

师:8月份有多少天呢?

生:8月是大月,有31天。

师:9月份的放假天数怎样算出来?

生:因为是6日开学,所以6日不应该算在内,6-1=5天。

师:接下来怎么做呢?

生:17+31+5=53天。

追问至此,板书上的结构也构建完整了。在解题的过程中,除了将月份相互间的转换进行系统整理,掌握“大月”“小月”“一年有12个月”等,利用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来重点体验年、月、日作为时间计量单位所表达的时间量值内涵。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经验被激活、利用、调整、积累、提升的过程,是积累学习经验的同时主动去学和建构的过程,是教师循序渐进追问的结果。

二、注重纠错式追问方式,深化理解

在数学课堂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意外情况,这些意外事件就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有利之势,开展纠错式追问,利用存在的错误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发表看法。需要注意的是:为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在纠错式追问过程中,教师要格外注意措词,尊重学生的想法、见解,最大化地促进其对数学内涵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某教师要求学生竖式计算70.8+1.02,出现了下面三种情况:

此教师并没有立即作出判断,而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通过辨析和讨论来突破学生错误的认知。

生甲:我认为(1)正确,70.8的末尾是8,1.02的末尾是2,直接凑整加就行。

生乙: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是我认为(3)正确,(1)中没有把0拉下来,正确答案应该是8.10

师:谁有不同的观点?

生丙:“他们两个说的都不正确,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和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不一样,不能为了方便凑十计算而直接相加,我认为(2)正确。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丙:70.8的末尾是8,在十分位上,而1.02的末尾是2,在百分位。

师:应该怎样计算?

生丙:根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在计算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师:你的思路非常正确,但是有些同学并没有从实质上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