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影响手机辐射危害研究.docx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谁在影响手机辐射危害研究

?

?

?

?

?

??

?

?

?

文/陈周王媛媛苏岭

手机辐射是否对人体有害,研究历经近20年仍众说纷纭。除了科研水平的限制,通信行业、政府、研究机构之间的利益纠葛更是结论难产的原因。

YouTube流传着这样的视频:几个人将他们的手机围成一个圈,中央放上几颗玉米粒,手机铃声响起之后,玉米粒开始膨胀,在桌子上蹦来跳去,最后爆成了“玉米花”——这暗示手机辐射已经达到微波炉程度。

这段视频后来被证明只是一场恶作剧:是一家专门销售手机耳机和其他防辐射产品的Cardo公司制作并上传到网络上的,传播恐惧只是他们的一个营销手段。

恶作剧背后,是已经对立了十余年的两个阵营:关于手机辐射的危害——“证有方”和“证无方”。两大阵营基本是各说各话,他们的观点,也被指为自身的利益辩护。

始于“高度疑似致癌病例”的研究

伴随着争论,一系列疑似手机致癌的病例在全世界出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安民告诉记者,2000年底,他们医院发现了中国第一个高度疑似手机致癌的病例。病人高频率使用模拟手机(大哥大)达8年,因是左手持机接听电话,而诱发左侧大脑大范围脑胶质细胞瘤,最终因治疗时机较晚而去世。

国外对手机辐射危害的最早研究起源于一个悲伤故事。1988年,美国妇女苏珊在使用手机7个月后,得了脑瘤,并且形状和位置与其使用的手机天线一致。

苏珊认为自己的脑癌是由手机辐射引起,因此,1992年4月,她将手机制造商、运营商、零售商一并告上法庭。一个月后,苏珊死于脑癌,事件停留在案前文书准备工作。苏珊的故事立刻引起全美性的手机恐慌,大通信公司的股票骤跌,手机订货者纷纷取消合同并退货。

最后,苏珊的案子因“切实可靠的科学证据不足”被驳回。

早在1994年,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华裔科学家HenryLai就用小白鼠实验,发现手机辐射能改变动物脑部DNA,受到辐射的DNA双螺旋结构裂成碎片并有新的有害物质生成其中。但类似的动物实验总能被反方以一句“动物与人类的细胞生理存在显著而复杂的差异,动物实验不足为据”驳回。

数起官司加上骇人听闻的新闻标题使“证有方”有更高的曝光率。澳大利亚癌症兼神经外科专家的研究结论是:使用手机比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性更大;美国耳鼻喉学学会年度会议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为:人们使用手机有可能造成听力永久性损伤;美国克利夫兰医学研究中心的一个科研小组发现:手机使用的频率、时间的长短与精液的质量有着某种联系。

这些小机构或者个人的独立研究结果都使得公众的疑虑和恐惧进一步加深。不过,这些研究结论却使用了“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存在联系”、“可能导致”、“大概存在风险”这样的字眼,让人们难以决断究竟是否应该继续使用手机。

“那些科学家有自己的假设、偏见和信念,而这些影响了他们得出正确公允的结论。对此,我们应该更多地相信权威机构而不是个人。”美国无线通信与互联网协会(CTIA)发言人JohnWals对记者说。他的观点在手机行业颇有代表性。一直以来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告都是手机行业的坚强后盾,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其官方说法是:“迄今为止,尚未证实移动电话的使用对健康造成任何不良后果。”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协调组织了一项名为INTERPHONE的回顾性病例的对照研究,发现“一些迹象显示”在10%移动电话累计时间最长的使用者中,罹患胶质瘤的风险增加,但没有更长使用时间与风险增加相一致的趋势。

对此,13个参加研究的国家数据汇总分析表明,使用移动电话10年以上者没有发现罹患胶质瘤和脑膜瘤的风险增加。世卫研究人员认为,偏差和错误限制了这些结论的确定性,无法做因果关系解释。

而中国从2000年前后开始,出现大量关于手机辐射的论文,“有害”、“无害”。两种声音并存,但前者一直占据上风。不过,独立的实验研究较少,大多是对国外既有成果的引进介绍。

李安民主任说:“手机辐射对健康的影响现在还有争议,但是无论怎么说,作为一个微波发射器,对人的身体健康肯定是有害的。长期高频度使用手机容易引发脑部疾病,应该说已经是共识了。只是还没有有效的实验、足够的病例来证明手机辐射与哪些疾病有必然关联。”钱决定“正反”

手机辐射研究的混乱局面远不是科学固有的缺陷与无奈所造成的,背后的利益之争在争论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认识许多严肃的科学家因为对手机辐射的长期效应提出质疑而被撤销研究资助[来自www.lW5u.coM]或者干脆一起被逐出项目。”公共卫生博士、匹兹堡大学癌症研究所环境肿瘤科主任、公共卫生研究所流行病学教授DevraDavis日前刚刚发售的新书《Disconnected》里详细描述了手机辐射的危害以及通信行业是如何压迫持相反意见的科学家们。DevraDavis对记者道出了双方何以力量悬殊。

Davis

文档评论(0)

刘畅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