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洞围岩锚杆支护模拟方法对比分析.docxVIP

隧洞围岩锚杆支护模拟方法对比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隧洞围岩锚杆支护模拟方法对比分析

?

?

何周

【摘要】对锚杆支护模拟的杆单元法和等效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杆单元法和等效法模拟锚杆支护都是可行的。锚杆支护效果对力学性质较差的围岩更为明显,且对锚杆间排距比较敏感,Ⅳ、Ⅴ类围岩的锚杆间排距不宜大于1.5m。等效法的有限元建模工作量小,缺点是计算结果对综合经验系数取值比较敏感。因此,可先用等效法进行支护方案初选,再用杆单元法进行复核。

【关键词】隧洞;围岩;锚杆支护;有限元法

0引言

在隧洞开挖中采用锚杆支护,能有效提高围岩的整体稳定性[1-2]。锚杆支护的模拟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杆单元模拟[3],二是,通过提高岩体力学参数的方式等效模拟[4]。本文通过对某水电站引水隧洞围岩稳定的有限元分析,对锚杆支护模拟的杆单元法和等效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1锚杆支护的模拟方法

1.1杆单元法

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中的LINK8单元来模拟锚杆的。LINK8单元是一种三维杆单元,只有两个结点,每个结点有3个平移自由度,只能承受单轴拉伸和单轴压缩,能模拟应力刚化、大变形、大应变、膨胀、塑性和蠕变等[5]。

1.2等效方法

对于系统锚固的地下洞室,锚杆对岩体的锚固效果可以通过提高岩体力学参数的方式来体现[6],加锚后的岩体力学参数可按式(1)~(3)确定[7]:

2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案

2.1有限元模型及材料参数

选取某水电站引水隧洞典型洞段进行分析。有限元模型范围为:洞周围岩范围取5倍洞宽,沿隧洞轴线方向取45m。岩体采用8结点等参元剖分,本构模型采用D-P理想弹塑性模型,模型外边界施加法向位移约束。围岩密度为2.6g/cm3,弹性模量为6GPa,泊松比为0.32,抗剪(断)强度f′=0.6、c′=0.4MPa。锚杆密度为8g/cm3,弹性模量为200GPa,泊松比为0.3,抗拉强度为300MPa,抗剪强度为170GPa。

2.2计算方案

锚杆分别采用杆单元法和等效法模拟。计算方案见表1。

表1锚杆支护模拟方法对比分析计算方案

3计算结果分析

3.1围岩参数对锚固效果的影响分析

通过方案1和方案2进行对比分析。由于方案1围岩力学参数高于方案2,因此,方案1的围岩变形明显小于方案2。方案1围岩最大径向位移约为6mm(无支护)、5.3mm(加支护,杆单元法)和4.5mm(加支护,等效法),方案2约为100mm(无支护)、80mm(加支护,杆单元法)和60mm(加支护,等效法),方向均指向洞内。方案1锚固影响深度约1.5m,方案2锚固影响深度明显大于方案1,约4.5m。采用杆单元法时,方案2围岩最大径向位移减小约20%,采用等效法时,减小约40%。

3.2综合经验系数对锚固效果的影响分析

通过方案2和方案3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经验系数取较小值(η=2.0)时,按等效法模拟的锚固效果有较为明显的减弱,方案2(等效方法,η=4.0)围岩最大径向位移约为60mm,比无支护情况减小约40%;方案3(等效方法,η=2.0)围岩最大径向位移约为87mm,比方案2增大约45%,比无支护情况减小约13%。

3.3锚杆间排距对锚固效果的影响分析

增大锚杆间排距后,锚固效果明显减弱。当锚杆间距或排距等于3m时,采用杆单元法时,已几乎体现不出锚固效果;采用等效法时,围岩最大径向位移比无支护时减小约7%,当锚杆间距和排距均等于3m时,也几乎体现不出锚固效果。《水工隧洞设计规范》[8]规定锚杆间距不宜大于其长度的1/2,Ⅳ、Ⅴ类围岩中的锚杆间距宜为0.5m~1.0m,并不得大于1.5m,本文计算结果与规范规定一致。

3.4不同模拟方法的围岩塑性变形分析

采用杆单元法和等效法模拟锚杆支护的围岩塑性区范围基本相同,但塑性应变量值有差异。方案2围岩的最大塑性应变分别为0.1092(杆单元法)和0.0503(等效法),因此,采用等效法时,塑性应变小是围岩径向位移较小的主因。另外,综合经验系数越小、锚杆间排距越大,围岩塑性应变越大,如方案3和方案6的最大塑性应变分别为0.0945和0.1054。

4结论

(1)对于力学性质较差的围岩,锚杆支护的加固效果更为明显。锚杆支护效果对锚杆间排距比较敏感。根据有关规范和本文计算结果,锚杆间排距不宜大于其长度的1/2,Ⅳ、Ⅴ类围岩的锚杆间排距不宜大于1.5m。

(2)采用杆单元法和等效法模拟锚杆支护的围岩变形量级一致,塑性区范围基本相同,因此,按两种方法模拟锚杆支护都可行。等效法不需要在整体有限元模型中添加杆单元,可大大减小建模工作量,缺点是计算结果对综合经验系数取值比较敏感。因此,可先用等效法进行支护方案初选,再用杆单元法进行复核。

【参考文献】

[1]陶振宇.岩石力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

[2]沈明荣,陈建峰.岩体

文档评论(0)

133****64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