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朝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其一.pdfVIP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朝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其一.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朝黄景仁《癸巳除夕偶

成》其一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译文】悄悄地站立桥头,街市来往不绝的行人,没有一个人认

识我;有一颗星儿像明月一般孤独地悬挂在天边,我独自在那儿看着

它,看了好久好久。

【出典】清朝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其一

注:

1、《癸巳除夕偶成》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2、注释:

癸已:天干地支纪年法,查黄景仁生平,可知这一年是清乾隆三

十八年,即1773年。

偶成:偶然有感而作。

漏,沙漏,古代的计时器。

忧患:关于“忧患”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指所谓

“乾隆盛世”中潜藏的社会危机;有的认为是指第二年的“寿张之

乱”;我认为仅是作者抒发自己在异乡除夕的寂寞凄凉与忧愁苦闷。

3、译文1:

除夕之夜,在千家万户欢声笑语中时间慢慢逝去。危机正在暗暗

向社会袭来,而沉浸在节日欢乐中的人们尚未觉察。我孤独寂寞地一

人站在市桥之上,仰望星空陷入沉思。

译文2:

要过年了,千家笑语,人们都在守岁接福,过午夜了还笑声不绝,

但惟有诗人却高兴不起来。除夕之夜,在千家万户欢声笑语中时间慢

慢逝去。诗人孤独寂寞地站在市桥之上,仰望星空陷入沉思。他分明

感受到,在可见的欢乐景象之外,某种危机正在暗暗地袭来,而正沉

浸在节日欢乐中的人们怎么能够觉察呢。

4、黄仲则(1749--1783),名景仁,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江

苏武进(常州)人,自称黄庭坚后裔。四岁丧父,家贫力学。十六岁

参加常州府童子试获第一名秀才。然“生于盛世运偏消”,时乖命蹇,

落拓平生,年仅三十五岁就贫病以终。

黄仲则才高气傲,学遍古今,“沉酣经藉,融液子史,”在朱筠

门徒中,数他年龄最小,但才高志深。吴兰雪云:“仲则诗无奇不有,

无妙不臻,……吾尝论海内诗人,能从古人出而不为古人所囿者,藏园

而外,必推仲则第一。……”张维屏云:“古今诗人,……众人共有之

意,入此手而独超;众人同有之情,出之此笔而独?……有味外之

味,……有音外之音,……夫是之谓天才,夫是之谓仙才,自古一代无

几人,近求之,百余年以来,其惟黄仲则乎。”

舒铁云的《乾嘉诗坛点将录》把黄仲则比为行者武松,王峰说,

很是莫名其妙。黄诗哀婉流丽,何曾有“血溅画楼,尸横灯影”的杀

气!还是洪亮吉《北江诗话》里的“咽露秋虫,舞风病鹤”八个字来

得贴切。

乾嘉时期考据学盛行,影响及于诗坛,以学问、典故、古辞为能

的“学人之诗”成为诗坛主流。黄仲则的诗是当时少有的“诗人之

诗”,晚清包世臣称赞他说:“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

李泽厚最喜其“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句。又有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句,突显文人之轻,之不合

作;悲歌慷慨,抒尽胸中孤愤之气。

有《两当轩集》。除诗词负盛名外,黄仲则行楷在苏轼、黄庭坚

之间,分隶极古质,亦工画,擅山水,兼长鉴古,旁通篆刻。

5、在中国古代,文人是社会中最骄傲的群体,也是最引人注目的群

体,但却从未摆脱地位低下的境遇.因为无恒产,只能凭藉文才效力于君主,

寄食于豪门。”天生我材必有用”只不过是少数天才人物敢于自信的

豪言,多数文人只能像黄景仁一样慨叹”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

书生”(“杂感》),甚至于像苏东坡那样痛感”人生识字忧患始”(石苍

舒醉墨堂》).文人本是最敏感的,天注定他们要比常人经受更多的灵痛

苦.当有限的官职和有限的成功出路,使怀才不遇成为社会普遍的现实时,

只有文人能将悲哀和绝望书写下来,为后人留下无数歌哭无端的诗篇。

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除夕之夜,家家都沉浸在年节的喜庆气氛中,

二十五岁的黄仲则(名景仁,字汉镛,号鹿菲子),独自伫立在街市的小桥上,

一种旷世的孤独感占满了胸臆.孤独,不是因为没有亲人在身边,而是内

心的感受无人可诉说,像钱锺书((围城里方鸿渐感觉到的那种“拥挤里

的寂寞,热闹里的凄凉”,或西洋哲人所谓”众里身单”他的感受过于独

特,即便有人可诉说也无人能理解.在所有的人守候岁除时刻到来之际,

他对未来的岁月毫无期待,只有一股莫名的忧患,像来自

文档评论(0)

150****61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硕士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