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
【提要】随着全球肥胖发率的快速增长,新型减重药物正在不断问世。特别是
新一代肠促胰素类减重药,以其明显的减重疗效、代谢的全面获益及良好的安全
特性,为肥胖症患者的体重管理带来新的希望。然而,对于这些迅速发展的新型
减重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仍缺乏相应的规范以指导临床实践。并且,基于肥胖
症的慢性、复发性特征,长期体重管理尤为重要,而我国尚未建立肥胖症长期体
重管理的规范。为此,本指南邀请我国从事体重管理的专家,结合先进科学的长
期体重管理理念和丰富的减重药物临床应用经验,更新优化肥胖症的诊疗和管理,
期望为我国肥胖症的体重管理提供临床指导,给患者的长期获益带来帮助。
【关键词】肥胖;体重管理;长期;减重药物;指南
一、肥胖症概述
(一)肥胖症的定义和流行学
肥胖症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脂肪组织过度积累或分布、功能
异常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疾。据2024世界肥胖地图,2020年全球
已有42%的成人(约22亿)存在超重/肥胖问题,预计到2035年将达5
4%(33亿)[1]。中国慢性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接中国肥胖症诊断
标准[超重定义为体重指数(BMI)2「27.9kg/m2,肥胖定义为BMI
N28kg/m2],至2018年,我国超重和肥胖症患率已达到50.7%(分
别为34.3%和16.4%),是2004年的3倍,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
70.5%(6.1亿)[2]o其中,我国6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率分别为
6.8%和3.6%,6~17岁儿童和青少年为11.1%和7・9%[3]。另据
中国慢性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1年我国正常BMI的男性腹型肥胖(即
中心性肥胖,腰围N90cm)患率高达9.1%,而女性(腰围N8Ocm)
则高达14.3%,较1993年增长3、4倍[4]。
饮食、营养、活动/运动等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经济生产模式转变是整体肥胖
患率逐年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使用超越能量出入平衡的
“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来解释肥胖的迅猛增长,认为超加工、高碳水化合
物食物促使更多的热量在脂肪组织储存,继而使得身体饥饿感增加和能量消耗减
弱[5]。在个体层面,农村/城市、生活作息、受教育水平、认知水平、吸烟、
饮酒、合并疾等均与现阶段超重/肥胖发风险相关[4]。2017年世界肥
胖联合会(Wor1dObesityFederation)发表声明称
“肥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6],而不仅是单纯生活方式问题的自主选择,
呼吁大众正确认识肥胖,为肥胖去污名化。
(二)肥胖相关合并症及其危害
在肥胖人群中,高体重和过多的脂肪给全身多个器官带来机械性压迫和占位
效应,同时脂肪沉积所致的慢性炎症反应也造成一系列代谢损伤,体型和运动能
力的变化也会引起社会的歧视(语言、态度、公众言论),进而产生自卑等一系列
心理问题。因此,肥胖人群会面临一系列慢性并发症,包括糖代谢异常(糖尿、
糖尿前期及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高血压及心血管疾;慢性肾脏疾;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不孕症、男性低促性腺
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哮喘/反应性气道疾;
骨关节炎;张力性尿失禁;胃食管反流;抑郁症、焦虑等精神心理疾患[7]。
此外,痛风、肿瘤的发风险也随之增加[8]o中国超重患者中70.7%至少
合并1种并发症,而肥胖患者中89.1%至少合并1种并发症[9],并且肥胖
人群出现1种、2种、多种(N4种)复杂肥胖相关疾的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人
群的2.83倍、5.17倍和12.39倍。此外,肥胖程度越高,患多种复杂
合并症的风险也越高[8]。
超重/肥胖除了与主要慢性非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