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
?
【中图分类号】R2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6-0409-02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保留观察治疗慢性盆腔炎,方法取明确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且中医辨证为湿热瘀结者,自愿接受中药保留灌肠的门诊病人。治疗后观察患者盆腔疼痛的缓解程度及体征减少的情况。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明显,治疗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慢性盆腔炎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病例50例,明确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且中医辨证为湿热瘀结,无其它合并症者。
1.2诊断依据:(1)病史:既往有急性盆腔炎、阴道炎、节育及妇科手术感染史,或不洁性生活史;(2)临床表现:下腹疼痛,痛连腰骶,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劳则复发,带下增多,月经不调,甚至不孕;(3)检查:妇检子宫触压痛,活动受限,宫体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压痛,甚至触及炎性包块;(4)中医辨证属湿热瘀结型者。
1.3治疗方法:中药汤剂保留灌肠,处方如下:当归15g、丹参15g、赤芍15g、桃仁15g、红花15g、元胡15g、川楝子15g、三棱15g、莪术15g、蒲公英30g、黄柏30g、红藤30g、香附15g、紫花地丁30g,每日一剂,浓煎成300ml,每次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治疗一周为1疗程。
2.疗效评定
(1)临床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消失,局部体征消失,积分值减少≥95%;(2)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明显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两个等级;局部体征明显减轻,积分值减少≥70%,95%;(3)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有所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一个等级,局部体征有所减轻,积分值减少≥30%,<70%;(4)无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无减轻或有加重,局部体征无改善或加重,积分值减少<30%。
3.治疗效果
50例中,1个疗程结束后痊愈者30例,显效者7例,有效者8例;无效5例,有效率90%。第二疗程痊愈10例,显效8,无效2例,总有效率96%。
4.分析
慢性盆腔炎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反复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育龄妇女。常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形成慢性输卵管炎、慢性输卵管卵巢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部分慢性盆腔炎为急性盆腔炎遗留的病理改变,并无病原体。慢性盆腔炎病情顽固,常易反复,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急性发作。临床以下腹疼痛,腰骶痛,肛门坠胀,月经不调,带下量多为主症。中医古籍无此病名,故现病名为中西医通用。据其症状属祖国医学“热入血室”,“湿热下注”、“带下”、“少腹痛”、“癥瘕”、“不孕”等范畴。中医认为,冲任二脉损伤,是妇产科疾病中最重要的发病机理。不论感受寒、热、湿、邪或生活所伤、内伤七情、体质因素,或脏腑功能失常、血气失调,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损伤冲任,使胞宫、胞脉、胞络发生病理性变化,从而导致妇产科疾病,而慢性盆腔炎多为邪热余毒残留,与冲任之气血相搏结,凝聚不去,日久难愈,耗伤气血,虚实错杂,临床以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多见。该方以清热利湿为主,兼活血化瘀,对盆腔炎属湿热瘀结者效果显著。临床上,对急性盆腔炎应采用积极彻底的治疗方法,避免贻误而转为慢性。对慢性盆腔炎治疗,应有持之以恒的态度,使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否则难以获得痊愈。
5.体会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出现了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性。多数抗生素对现在疾病基本无效,而中药基本上不存在耐药性,加上现在自动煎药机的普遍应用,中药的汤剂可以独立包装,储存及携带方便,而保留灌肠操作简单,对各种原因不能住院治疗的病人可自行带回治疗,不但为病人节约费用,还解决了病人因住院带来的各种不便。因此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5-112.
[2]张玉珍,主编.中医妇科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202-209.
[3]尤昭玲,主编.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65-173.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主编.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527-537.
?
-全文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