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事业单位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库--第1页
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库
第一章邓小平法制理论与依法治国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A、工人阶级领导的全国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B、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的农民、的公务员、的解放军、的知识分子共同
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农民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民族资产阶
级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2、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其核心是()。
A、有法可依,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有法必依,法律面前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农民、公务员、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意志和根
本利益的体现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共同
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3、施依法治国方略的目标是()。
A、建设富强、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B、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建设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国家
D、建设人民民主专政的法制国家
4、目前,我这法治建设上的一个突出问题是()。
A、我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建全不能基本做到有法可依
事业单位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库--第1页
事业单位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库--第2页
B、很多人不知法、的不懂法、的缺乏守法、的执法意识
C、法律不权威,甚至某些法律的权威性丧失
D、有法不依、的执法不严、的违法不究
5、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的基础、的灵魂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民主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确保法律的权威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法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A、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战略地位,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本质特征
的认识
B、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辩证关系
C、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我国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D、全面阐述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2、法治不仅体现为权力依法运行的一种国家形态,而且是一种现代化的法律制
度形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根据法治原则,实行法律制度
的改革与创新。主要表现为法治原则的()。
A、法治的普遍性原则
B、法治的价值原则
C、法治的权威性和目的性原则
D、法治的形式合理性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可以归结为()的法律渊源。
A、以宪法为核心
B、以行政法为核心
事业单位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库--第2页
事业单位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库--第3页
C、以经济法为主要内容
D、以制定法为主
4、法律权威的牲包括()。
A、法律的本源性
B、法律的普遍实施性
C、法律的崇高威望性
D、法律的至高无上性
5、我们是在一个法治基础薄弱的国家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要求我们
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建设。现有的法律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
要求。因此,必须改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合理的法律运行机制。在现
行的法律制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要改革法律制度关键是建立()。
A、法律运行机制的独立性差
B、法律运行过程中的执行性差
C、独立的法律运行机制
D、强有力的法律执行机制
6、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
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
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我国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控
机制,又是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二者
紧密联系是()。
A、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将为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促进社会主义
法律的实施
B、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也会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C、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高度重视法治与德治建设,使
二者互相配合,协调发展
事业单位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库--第3页
事业单位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库--第4页
D、法治与德治既互相协调,又相互促进,在做法上,既可轮流突出,也可整体
推进,德治与法治的任何一方面搞好了都可以保证或促进另一方面发挥应有作
用
三、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