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虚词运用及教学启示.docx

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虚词运用及教学启示.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虚词运用及教学启示

摘?要: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往往更多关注意象的分析、意思的梳理、技巧的鉴赏,在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时侧重从写作背景出发加以引导,而忽略了虚词对文本的理解及情感表达上的作用。文章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教材中古诗词中虚词的使用情况,提炼出古诗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常见虚词。并从节奏调整、串联文本、情感表达等方面总结了虚词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最后,就虚词使用情况的研究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启示做了相关思考。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古诗词;虚词

一、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中虚词使用情况

笔者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中出现的虚词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下:五册课本中统计到的诗歌共30首,合计529句诗句,其中涉及虚词的诗句共有178句,占比达34%。笔者将收集到的虚词按词性加以分类,其中涉及副词的多达117句,涉及介词的有34句,涉及连词的有11句,涉及代词的有12句,涉及助词的有7句。其中,副词出现次数多与其表情达意的丰富性有关,且副词在现代汉语虚词中本身也占比较大,这也说明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副词的揣摩上加强引导。统计的文本中出现的虚词如表1。

二、古诗词中使用虚词的艺术效果

(一)节奏调整,抑扬顿挫

古诗词的朗读通常讲究押韵,有自己的节奏,这是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主要原因。但是,有时因为诗人情感表达的需要在选词用字上较为特殊,会破坏朗读节奏,这时插入一个虚词,往往能起到调整节奏的作用。《诗经》中全是四字一句,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第三句如果不加助词“于”,整个句子四字一顿的节奏就会被破坏,插入“于”字则可弥补这一节奏上的空缺,且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又如曹操的《短歌行》中“慨当以慷”一句,其中“当以”二字并无实义,但是加入后将“慷慨”二字扩充为四字句,和整体的节奏保持了一致。

除此以外,诗歌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固然很好,但偶有节奏上的变化也会让整首诗多一些抑扬顿挫之感,让人读来回味无穷。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一句上下两句各插入一个助词“兮”,如果不加的话则诗句读起来索然无味,加入“兮”后朗读的节奏由“33,323”变为“313,3123”,句子整体节奏变长,将句中的赞叹之感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又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有这样一句诗:“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上半句的朗读节奏为“2212”,下半句并没有保持和上文同样的停顿节奏,变为“1222”,这样的变化既丰富了诗歌朗读的节奏,也表达出了诗人对朝代更迭的感叹。因此,在朗读诗歌时,要注意欣赏虚词所带来的节奏上的别样韵味。

(二)串联文本,衔接照应

诗歌就像长篇的文本一样,前后内容往往有很多的关联性,但诗歌表达有字数上的严格限制,虚词具有言简义丰的艺术效果,因而在字数有限的情况下能很好串联起诗歌的前后内容,更好地衔接文本,使诗歌更具有整体性。例如,曹操的《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何以”设问,以“唯有”作答。李白的《将进酒》中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不足”“但愿”上下对照写出了作者心中所好,“皆”“唯有”前后比较,写出了“饮者”的卓尔不群。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全篇几乎每句都加入了虚词,层层递进地写出了女词人内心的伤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诗中依次使用到的虚词有:怎、正、却、谁、怎、更、怎。第一个“怎”表明作者内心凄苦,不敌傍晚疾风;大雁飞过之时,词人正在伤心,看到这是旧时相识的燕子想到故人已经不在,内心的伤感更进一层;代词“谁”在这里构成反问句式,词人看到满地黄花也无心采摘,内心痛苦可想而知;又一个“怎”表明词人难以熬过漫漫长夜;尾句再用一个“怎”字将所有的愁苦、悲伤汇集到一起,词人真实愁苦到了极点。一连串的虚词前后照应,层层递进。使用虚词将文本串联,不仅让诗歌内容前后关联性加强,更能让读者追随作者思路,进入到诗歌鉴赏的更高层次。

(三)情感表达,画龙点睛

虚词虽然没有实实在在的意思,在汉语词库中数量也不多,但是在交际中除了意思的表达,还有情感的传递,而这很多时候就要靠那些为数不多的虚词。在上面提到的李清照的《声声慢》中,三个“怎”充分写出了作者心中无法排遣的愁苦。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不思量,自难忘”,“自”突出强调了作者心中对亡妻挥之不去的爱和思念。“纵使相逢应不识”中“纵使”对不可能实现的情景做出假设,从而引出更加令人悲伤的情景,让诗句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