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4山水画的意境
1.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说理语言的艺术。
3.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长卷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意境雄浑
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我们常说“诗情画意”,那么山水画的意
境如何表现呢?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又有什么关联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李可染的《山水画的意境》一文吧。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惆怅”“胸有成竹”“浮光掠影”
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
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其作品意境开阔,笔墨浑厚,气韵生动,格调浓重,熔文学性、
音乐性和造型美于一炉。
◎背景链接
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生”到“创作”,由“写
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1954年,李可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
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主张,这里的“魂”就是他在《山水画的意境》中所强调
的意境。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该文是孙美兰(李可染的弟子)根据李可染的讲课
笔记整理的,最初发表于《美术》1959年第5期。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文体知识
文艺评论文
文艺评论文属于特殊议论文,它既有普通议论文的论说性,又有艺术性。作者的观点、结
论,往往是在对实例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的。这些实例不同于议论文的论据,它不仅仅是佐证观
点的材料,更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起到揭
示观点、完善观点、丰富观点、呈现思路等作用,加深我们对其文艺观点的理解。
2.目标任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重要
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风景也
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3.目标任务三:再读课文,梳理思路。
◎与核心概念相关的有哪些概念?如何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与“意境”相关的概念有“山水画”“景”“情”“意匠”。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用思维导图来呈现全文结构。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学习任务单
[参考答案]①景与情的结合②强烈、真挚③意匠
4.目标任务四:精读课文,把握内容。
◎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3、4自然段中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因此,作者在这里以两篇著名诗作的意境为例,也
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阅读最后两段,思考: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
不是。作者认为创作山水画作品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
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那么怎样才能深入全面认识对象呢?
作者首先指出要深刻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接着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来论
证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第2课时
1.目标任务一:品读课文,分析举例论证。
◎找出课文中所举的实例并分析其作用。
(1)(第3段)“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