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下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对策.docx

问题导学下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对策.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问题导学下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对策

【摘?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倡导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长久以来,我国历史课程的教学依旧停留在单纯知识的讲授上。实践证明,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问题导学;初中历史;教学对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它走过了一条效仿苏联,曲折探索、严重挫折,直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合理的“教学主题”,可以达到教学对知识点进行统整、加深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强化历史教学育人功能的目的。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所走的道路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截然不同,同时也克服了苏联、朝鲜等国社会主义道路所带来的弊端。它是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成果。中国的道路彰显出自主独立、符合国情的特质,不盲目追随西方的道路,而是展现出一种自主创新的精神。以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例,深入探讨中国道路的发展历程,旨在从历史必然性的角度审视道路自信,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坚定道路自信的信念。

一、常见的历史问题类型

在历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思维能力的三个方面,即对历史的理解、判断和反思。这三种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为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会带来不同的问题和挑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历史教育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主要是以笔者初中历史教学的经验为主,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历史问题类型展开以下分析:

(一)问题的本质是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常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于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历史水平以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问答式”教学模式来进行提问,这种模式容易导致课堂上出现大量重复性或孤立性的知识点,这样的情况发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基于此,对于问题的设置需要教师保证其有一定的指向性,避免使用大范围、模糊不清的语言,使学生可以快速掌握答案。例如,在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单元的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点以及易错点,因此,教师在问题上的设置可以为“在新中国成立后最有意义的历史转折是什么?其主题是什么?”“对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了使学生掌握有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础知识,我们需要探讨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性的问题。

(二)探究问题的本质

初中历史问题导学模式中,在理解性问题的设置上,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理解性问题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在设计理解性问题时,教师应当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教材中的新知识为基础,大胆地设置层次性问题,以达到“正中心”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单元中的第8课时“经济体制改革”中,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当时情况下出现的农村经济改革体制的相关内容,基于此,教师对于本课时的问题设置可以为“在当时情况下,什么原因导致人们生产积极性低?在乡镇问题一致的情况下,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最先在农村实施,而不是城镇?为什么不是乡镇一起开展?”基于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学教材,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寻找答案。

(三)反思性问题

对于学生的反思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反思性问题不仅是一种考察,更是一种检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反思性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教师应当注重问题的创新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以激发学生的反思性思维。例如,在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单元的第8课时“经济体制改革”时,教师可以利用其他资源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与叙述。“在20世纪70年代的末期,正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的经济体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对当时与现在的农村经济与社会经济,分析在当时的背景环境中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好处?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拓展学生思维,提出以下问题:“根据当前我國经济发展的情况,你认为我国经济体制中需要优化与改革的地方有哪些?哪种经济体制更适用于当前社会发展?”

教师主要以具有大量思维空间的问题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分析历史与现实的差距,了解在新中国成立时实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进一步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中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认知。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