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docx

大单元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单元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摘?要】普通高中数学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从对知识点的了解、理解和记忆提升到了对学生进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对价格观念的培育层次,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只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而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全局,逐渐引领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即要以大单元的思路设计每一节课程,对引入的每一个情境要为大单元的学习服务,从而为圆满实现大单元的学习任务作好应有的铺垫。那么,如何在大单元指导下进行每一节课程的设计,则成了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笔者对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的“大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从数列这一章来讲,“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相继延续和发展的。从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来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放在求“和”的大单元中。

二、学情分析

就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求“和”的问题。从已有的求“和”的经验来看,在此之前小学阶段就有了逐项求和、归纳求和、简便运算的方法。本章通过前几节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以及通过探究也了解和掌握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具备了数列的概念,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运算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最近发展区”的衍生,在一定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思考如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教学目标

(1)在大单元“和”的引导下,探究并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意义及各个要素的具体含义。同时通过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并能够利用这些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問题。

(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演绎、探索、发现与证明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分类讨论、整体消元等。

(3)在“国王赏麦”的奇妙故事中出现的“和”的问题的思考中,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感知生活中蕴含的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演绎过程,并能利用此公式针对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进行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很荣幸和同学们度过接下来的40分钟,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棋盘?你们看看这是什么棋盘?

师:棋盘上有多少格子?可以怎么数?

设计意图:有些学生可能不了解国际象棋,首先我们对它有个认识。而在数格子时我们可以大致采用二种思路:一是采用一一对应;二是斜数1+2+3+…7+8+7+6+…+2+1,这正好对应了已学过的求“和”的方法:逐项相加、简便运算(化加为乘),体会不同的数法对应不同的算法,不同的算法对应不同的运算的“繁”与“简”。所以对一个求“和”的式子,数学运算的方法的选择很重要。

师: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棋盘的其妙故事呢!

情境“国王赏麦的故事”(具体故事情节此处略)

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数学的奇妙故事,今天我们就看一则关于印度国王舍罕和他大臣的奖赏故事……最终国王无法兑现自己的奖励承诺。

设计意图:在“最近发展区”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创设流传广泛的数学小故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及类比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世界的奇妙,驱动学生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原动力。同时,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学问”的意识,培养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归纳推理出数学模型的能力,以及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

师:1+2+22+…+263等于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感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揭示研究的必要性。问题抛出后,给学生时间探索,集思广益。学生可能会谈到逐项相加、归纳猜想、类比等差数列的简便算法。

师:这是一个“和”的问题,从学习数学起,这并不是一个陌生的问题。那同学们打算怎么求呢?

师:很好,逐项相加确实是一种方法,但是缺点是项数多时,理论上可以操作,但是实际操作计算量太大!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师:嗯,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它的前n项和应该也是一个数列,我们可以从少到多、由特殊到一般,对结果归纳(归纳)!大家试试看.

师:很好!我们刚从特殊到一般,从n=1,n=2,n=3,n=4的结果归纳出了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的前64项的和。归纳猜想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但是归纳猜想的结果仍然有局限,一是如果改成公比为3,4,5呢?二是结果可靠吗?

师:很好,确实,归纳猜想只能提供问题解决的方向,并不能真正证明。数学上的思想方法除了归纳猜想,还可以类比,我们之前学习等比数列,概念和性质都可以类比等差数列,那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是如何推导的?

设计意图:突出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推导的本质,揭示它的数学内涵——利用等差数列的项的性质化成了相等的n项的和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