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免疫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要点.docxVIP

《淋巴瘤免疫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要点.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的总称,也是中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新发的HL6984例,死亡2948例新发NHL97788例,居我国所有恶性肿瘤的第13位近年来,我国淋巴瘤发病率逐年增高,尽管我国淋巴瘤患者5年总生存OS率从2003—2005年的326逐渐提高到2013—2015年的372,但仍存在明显地域年龄性别等差异如何有效规范中国淋巴瘤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及保障医疗安全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淋巴瘤免疫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要点

1??概述

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免疫系统恶性肿瘤的总称,也是中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2022年中国新发HL6984例,死亡2948例;新发NHL97788例,居我国所有恶性肿瘤的第13位。近年来我国淋巴瘤发病率逐年增高,尽管我国淋巴瘤患者5年总生存(OS)率从2003—2005年的32.6%逐渐提高到2013—2015年的37.2%,但仍存在明显地域、年龄、性别等差异。如何有效规范中国淋巴瘤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及保障医疗安全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目前研究认为淋巴瘤的发生大多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免疫细胞恶变相关。

近年来,随着分子病理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淋巴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及肿瘤微环境有了新的认识,而这也推动了免疫治疗持续发展,并为淋巴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重新启动人体的免疫系统,恢复机体正常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清除肿瘤细胞的治疗手段,而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单抗)、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双特异性抗体(以下简称双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均属于淋巴瘤免疫治疗范畴。

单抗是仅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抗体,其具有生物活性单一、特异性强等优势。与其他抗肿瘤药物相比,基于单抗肿瘤治疗可以针对性杀灭特定的肿瘤细胞。除单抗药物外,包括ADC药物、双抗、CAR-T等免疫疗法已被批准用于淋巴瘤临床治疗或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考虑到淋巴瘤患者免疫微环境复杂及众多免疫治疗手段获批上市,同时临床治疗应如何选择存在诸多争议,亟需规范化引导淋巴瘤免疫治疗药物临床使用。

2??单抗类药物

2.1??作用机制

完整的单抗由抗原结合区域Fab段和可结晶区Fc段构成一个“Y”形结构。Fab识别结合抗原靶标,决定单抗的特异性和亲和力。Fc结合表达于免疫效应细胞表面的Fc受体,以及血液中的补体和清道夫受体(FcRn),决定单抗的免疫效应和在机体内的半衰期。根据抗体Fab活性,抗体与其靶受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结合、拮抗和激活。结合型抗体只结合在靶蛋白上,并不干扰其功能。因此,靶蛋白受体的配体仍然可以与其结合,从而传递信号。结合型抗体可以用于标记靶细胞,从而使其Fc产生的效应功能或其搭载的效应分子(如放射性核素、细胞毒性药物、生物毒素等)杀灭靶细胞。大部分被抗体识别结合的靶点均是肿瘤相关抗原,通过结合受体,影响其功能、干扰信号转导,从而抑制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等。

Fc部分对免疫球蛋白G(IgG)分子在细胞水平上的功能及其代谢途径起重要作用。

单抗除了上述通过结合靶点抗原直接干扰抗原的生物学功能和通过Fc片段介导ADCC、CDC等免疫效应反应外,还可引起获得性免疫反应,包括激活肿瘤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细胞免疫,以及产生针对肿瘤抗原的保护性抗体等体液免疫。

2.2??相关药物及临床适应证

2.2.1??CD20单抗

2.2.1.1??利妥昔单抗???利妥昔单抗是第一个用于肿瘤治疗的单抗,使B细胞NHL进入免疫化疗时代,极大改善了疗效。利妥昔单抗主要用于治疗CD20阳性NHL,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滤泡性淋巴瘤(FL)、套细胞淋巴瘤(MCL)和边缘区淋巴瘤(MZL)等类型。

(1)DLBCL:??目前,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R-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是治疗DLBCL患者最常用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

(2)FL:??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基础上加用利妥昔单抗单药或联合化疗可改善Ⅰ~Ⅱ期FL的无失败生存(FFS)时间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Ⅲ~Ⅳ期有治疗指征的患者,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R-CV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方案、BR方案(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是常用的标准治疗方案。R2的无化疗方案也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案。

(3)MCL:??MCL的一线治疗需要根据患者是否可以接受移植进行分层,适合移植的患者推荐以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如R-DHAP)与R-CHOP交替,R-大剂量CHOP与R-大剂量阿糖胞苷交替,R-HyperCVAD等方案)作为诱导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后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能进一步提高有效率、延长生存时间。对不能接受移植治疗或体弱的患者,BR方案、R-CHOP方案、VR-CAP方案(硼替佐米+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泼尼松)、R-BAC500方案(苯达莫司汀+阿糖胞苷)为常用方案。利妥昔单药可作为诱导治疗后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维持治疗。

(4)MZL:??对于Ⅰ/Ⅱ期结内MZL,放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部分不适合放疗的患者可以考虑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

(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医学 认真review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文献检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