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思想”对学生生活力的教育.docx

“三力思想”对学生生活力的教育.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力思想”对学生生活力的教育

【摘?要】陶行知先生倡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逐步形成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其中“生活力”便主张促使学科教育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既要根据学生的生活需求与可持续发展需要整合课程内容,也要支持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主迁移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其能够在生活化的学习与体验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动力、创造力与生活力“三力思想”。在此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在“三力思想”的引领下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活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三力思想”;生活力

“三力思想”中的“生活力”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所形成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统称,比如学生是否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改善生活质量,是否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改造社会与自然,是否能够根据自身的成长需求主动学习并参与实践创造活动,等等。这就倡导各学科教学能够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既要基于生活力的培养重构课程内容体系,也要通过实践创新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活力,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教育部也提出了“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等具体要求,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在“三力思想”的引领下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活力,支持学生在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自主迁移所学知识,服务于人民与社会。具体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则可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生活力。

一、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消除教材与生活的隔阂

课堂一直都是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任务的主阵地,即便要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渗透“三力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也不能放弃课堂活动的教育功能。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则可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由此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使得学生能够自主迁移生活经验,带着思考去解读教材内容,从中提炼出生活智慧与处世哲学,以便有效消除教材与生活之间的隔阂,初步培养学生的生活力。

比如在“认识自己”一课教学实践中,笔者便通过以下方式创设了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师:同学们,如果只能用三个词介绍自己,那么你会用哪几个词语呢?

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便可认真思考,分析自己所拥有的特性、特长等,也要积极迁移已有认知经验思考哪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自己的特点。待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与分析之后,便可展示关于相应的关键词:

生1:内向、沉默、安静。

生2:乐观、勇敢、热情。

生3:天马行空、脱离实际、多变。

生4:踏实、认真、无趣。

……

根据上述学生介绍可以看出,学生在选择关键词介绍自己时普遍会选择能够体现个人性格的词语,但是却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即有的学生所选择的关键词是负面的,否定了自己,显得有些自卑与胆怯;有的学生所选择的关键词则都是对自己的肯定与认可,说明学生是比较自信的。对此,笔者就据此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认识自己”,同时设计了以下导入语:“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面的、复杂的,有时就连我们自己都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所以这节课要学习的主题便是‘认识自己,希望同学们能够不断地探索自己、挖掘自己的特点与个性,也希望大家能够因此变得自信,也能客观地认识自我。”这样一来,学生便可顺利进入学习情境,也能在“人貴自知”与“多把尺子量自己”两个板块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价,理性地面对他人的评价与看法,由此树立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正确意识。

二、编写生活化的探究议题,突破知识与生活的壁垒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明确的议题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视角辨析对错、是非、善恶等,由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辩证性思维意识,使其顺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三力思想”的引领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可设计生活化的探究议题,由此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也能够由此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切实提升学生的生活力,为学生的现实成长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如在“遵守规则”一课教学实践中,笔者便客观分析了本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根据学生所面临的自由、规则之间的矛盾设计了生活化议题:“自由与规则是什么关系?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据此,学生则可选择不同的辩论方,分成“自由与规则是对立的”“自由与规则是统一的”两个阵营,由此迁移个人生活经验,也可自主搜索相应的案例资源,通过双向辩论分析自由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由此探究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便可在议题辩论活动中分享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在辩论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树立理性精神。

比如,“对立组”学生认为,“规则会限制自由”,认为规则是限制人“为所欲为”的条件,虽然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却并不能让人获得“自由”;“同一组”学生则认为,“规则是保障自由的前提”,还列举了遵守交通规则、排队秩序、垃圾分类规则等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认为自由应该是有限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