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x

【初中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

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

成,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约公元前239年)

全书共26卷,分为12纪、8览、6论,共160篇。

此书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顾法、墨、名、农各学派学说,后人称它为“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记录)

知识预览

宋之丁氏助词,的

国人道之代词,这件事

有闻而传之者的人

有光耀者的东西

1.之

2.者

词多义

(记录)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浇田、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浇灌、灌溉从井里取水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助词,的表顺承,就打水浇田停留

文意疏通

译文: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挖水井

得到一个人。”

打井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待,等到挖掘、开凿

文意疏通

译文:有人听了这件事就去传播:“丁氏挖水井得到一个人。”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听到代词,这件事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闻之于宋君。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

文意疏通

知道、听说,指“使知道”

对,向

译文:宋国的国君让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回答

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代词,这件事

非得一人李井中也

宋君零人问之于丁氏,篦对答:“得误之使,

多得到一个人使唤,劳力

指多得到一个人的

劳力。

文意疏通

。”

译文: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文意疏通

1.梳理本则寓言结构。

2.《穿井得一人》这则故事为何会出现分歧点?3.为什么会造成“穿井得一人”的谣传?

4.从不同角度探讨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文本探究

1.梳理本则寓言结构。

开端(起因):宋之丁氏,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发展(经过):误传: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结局(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文本探究

2.《穿井得一人》这则故事为何会出现分歧点?

分歧点在于“宋之丁氏”和“传之者”对“穿井得一人”的理解不同:

“宋之丁氏”的意思是打井后得到了一个空闲的劳动力。

“传之者”则理解为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文本探究

3.为什么会造成“穿井得一人”的谣传?

①丁氏对此表述不清楚

②“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出去

③“国人”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文本探究

4.从不同角度探讨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记录)

告诉我们:

①从丁氏的角度:表达必须准确,避免产生歧义;

②从“有闻而传之者”角度:不要轻信流言,不要传播未经考查的言论(不要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③从宋君的角度: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文本探究

《穿井得一人》通过一个姓丁的人家打井节省

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

告诉我们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的道理。(记录)

堂小结

《列子》又称《冲虚真经》

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即列子)所著

道家重要典籍

全书共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共一百四十章

列子,名御寇,道家学派杰出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列子》,其中寓言故事百余则,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

知识预览

(一)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身亡所寄(“亡”,同“无”,没有)

文言知识

(二)古今异义

1.奈何忧崩坠乎

古义:为何,为什么;今义:怎么办。

2.有所中伤

古义:伤害,受伤;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3.因往晓之

古义:开导;今义:知道。

4.积块耳

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文言知识

(三)成语积累

杞人忧天: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例句:这几日,有关“外来词过度使用伤害汉语纯洁性”的说法甚嚣尘上,专家认为这纯属杞人忧天。

废寝忘食:

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例句:为了完成这个科研项目,他废寝忘食地工作着。

文言知识

崩塌,坠落依附,依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通“无”,没有睡不着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