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陆游爱国诗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品鉴陆游爱国诗词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教学应担负学科育人的职责,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向上、向善。陆游诗词及其爱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分析,带领学生品鉴陆游爱国诗词,激励学生传承弘扬爱国精神。

关键词:陆游;爱国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引领学生“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基于以上要求,在执教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时,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为例,解析陆游的爱国诗词。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好的故事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课堂导入环节,笔者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则故事,故事内容如下:

1125年11月13日,一唐姓女子(宋神宗时宰相唐介的孙女)生下儿子。初为人母的唐女士十分欣喜,跟丈夫陆宰(尚书右丞陆佃之子)商量,想给儿子取名为“游”。陆宰问妻子为何要起这名字。唐女士说前一晚她做了个梦,梦见了她崇拜的北宋诗人秦观。秦观,字少游,唐女士希望儿子将来像秦观一样成为了不起的诗人。

故事讲完,笔者让学生猜一猜唐女士的儿子是谁。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嘴里嚷嚷着“陆游”。

用这样的故事导入新课,营造了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既介绍了陆游出生于书香诗礼之家,又使学生记住了陆游之名的来历,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上来。

二、反复诵读,感知诗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理解诗意的前提。为此,笔者在执教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诵读方法。

首先,自由读。要求学生借助字典,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全诗。

接着,点名读。正音后,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文本大意。

然后,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用“/”断句,标出朗读节奏,明白断句理由。

继而,同桌互读。要求初步读出情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诵读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选择三组学生诵读后,全班点评。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张同学读得好,他不仅仅在读文字,更是用心去读,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有的学生认为陆同学读得好,因为她朗读时面部表情十分丰富;大部分学生觉得李同学读得好,因为他注意了语气、语速、语调,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僵卧孤村”低沉、缓慢,“不自哀”三字声调逐渐提高、语速更慢;“尚思为国戍轮台”读得缓慢而坚定,让人领悟到“不自哀”的原因;“夜阑卧听风吹雨”语气急促,风雨之夜老人孤独难眠的画面浮现于眼前;“铁马冰河”高亢有力,“入梦来”语速缓慢,几乎是一字一顿,读者的耳畔似乎响起了金戈铁马之声……笔者对学生的点评给予肯定与褒扬,顺势总结出诗歌朗读的总体要求。

最后,全班学生齐读全诗。领略诗歌内容。

三、质疑问难,探究情感

都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笔者让学生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诗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有的想知道这首诗到底写于哪一年的十一月四日?有的学生想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

新课标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笔者顺势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投影PPT内容如下:

1189年(宋孝宗淳熙十六年),陆游被罢官,闲居家乡山阴农村。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诗人已68岁。十一月四日那天,乌云翻滚,风狂雨暴,作者想起自己的一生,触景生情,写下了两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看完写作背景,学生提出问题:“另一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呢?”笔者继续投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笔者告诉学生,诗中的“狸奴”意思是猫儿。

看着PPT,全班学生陷入短暂的沉寂,笔者让学生静静思考。继而,引导小组讨论,探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蕴含的情感。

各学习小组结合两首诗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明白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十一月四日风大、雨狂、声巨,天太冷,作者与猫儿都不想出门。全诗明写波涛汹涌的风雨之声,暗含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的赤诚之心,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处境的孤独与悲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采用“痴情化梦”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音响编入梦境,风狂雨暴声成为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声,于雄浑悲壮豪壮中展现出作者始终如一、坚贞悲壮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概,于处境凄凉中传达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陆游的梦想有没有成真?他完成抗击金军收复中原的统一大业了吗?”学生又提出新的疑问。笔者很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并常常鼓励学生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