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名师教学设计(3课时).docVIP

《荆轲刺秦王》名师教学设计(3课时).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7/NUMPAGES17

《荆轲刺秦王》名师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积累“顾”、“就”、“发”等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

(2)掌握文言虚词“而”“以”“乃”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流涕”“穷困”“偏袒”“郎中”等古今异义词的意义。

(4)掌握省略句及被动句的判断方法。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

(三)思维发展与提升:

(1)学会以矛盾分析法阅读课文,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叙事脉络,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辩证分析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的意义和价值。

(四)审美鉴赏与创造:

(1)领会荆轲不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死忘生的侠士精神;

(2)领会《战国策》“沉而快”“雄而隽”的特点。

(一)学情分析

本文为高中学习第二篇文言文,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中已经形成了对老师和参考资料的依赖,多数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不具备自主读译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要学生一开始就以高中的步调和要求进行文言文学习是明显不合适的;当然,老师也不能一手包办,那就仍停留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层次上。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须要带读带译,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并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另一方面,此文的故事性相较《烛之武退秦师》更强,情节安排更具可读性,老师可将课文内容分解,以问答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解决翻译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大意。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掌握文言虚词“而”“以”“乃”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流涕”“穷困”“偏袒”“郎中”等古今异义词的意义;掌握省略句及被动句的判断方法,学会补充省略成分。

2.体会《战国策》“沉而快”“雄而隽”的特点,理解长短句运用的技巧。

3.用历史的观点辩证看待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法,讲述文体知识,讲解文本切入,讲读重点语段,讲演文本透视,因此,可以说,不管哪种教学法,大多伴之以讲授法。

[拟用于文体知识,以及学生经过讨论和点拨之后,仍无法理透的文本内容。]

2.问答法: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以此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拟用于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的突破]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主要疑难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讨论或辩论,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累积多人的智慧,生成答案,实现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拟用于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的突破]

4.练习法:学练结合,力争学以致用。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检测)、课中(当堂达标)和课后(教学反馈)练习,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拟用于基础知识检测、句子的赏析及简单的(人物)特写练习。]

6.自读法: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切换到书本中,对当今一线教师来说,可谓迫在眉睫的。学生掌握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

[拟用于拓展延伸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

(四)设计课时:3课时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课前预习

1.查询资料:

(1)查询《战国策》相关资料

(2)查询“太子丹”“荆轲”“樊於期”等三个关键词的内容。

2.学生课前自读课文三遍。速读一遍,扫除字音障碍;速读第二遍,把握课文内容;细读第三遍,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梳理学生提出的难点字词句知识。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

3.了解《战国策》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初步梳理学生提出的难点字词句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认为是他招致了燕国的灭亡。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就会对荆轲其人其事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文学常识积累: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