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中括号》教学实录与点评.pdfVIP

四年级上册《中括号》教学实录与点评.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年级上册《中括号》教学实录与点评--第1页

四年级上册《中括号》教学实录与点评

一、精彩两分钟

师:首先,有请今天的精彩两分钟!

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平时我们用的数字叫“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

后来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就把它们叫做“阿

拉伯数字”。

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小学课

本里就有10来种。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今天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几个运算符号的

来历。

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

用意大利文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

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

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

年提出的;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

×号象拉丁字母,加以反对,而赞成用·号。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

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我就简要介绍

到这儿,谢谢大家!

师:感谢这位同学带来的精彩!

二、课中研讨

1、游戏,感受中括号产生的必要

师:没想到,这么简单的数学符号,还都有一段不简单的身世!

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数学符号,来做一个小游戏,好吗?

添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成立。

18236=18

生1:18除以2,再除以3,然后乘6。

四年级上册《中括号》教学实录与点评--第1页1

四年级上册《中括号》教学实录与点评--第2页

生2:18×2÷3+6=18

生3:18×2-3×6

生(齐):Yes!

师:(故意地)咦,我怎么算不到18呢?18乘2等于36,36减3得33,33乘6,不等

于18呀?

生1:不对,应该先算18乘2和3乘6,18乘2得36,3乘6得18,36减18就是18。

生2:加减乘除在一起,应该是先乘除,后加减。

师:原来如此!先加减后乘除是四则混合运算的一个法则。既然是法则,人人都要遵守,

包括施老师。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象排队一样,从前往后依次计算呢?

生:如果算式中只有加号和减号,那么谁在前就先算谁;如果只有乘号和除号,也是谁

在前就先算谁。

师:是啊,同一个级别的,都是平等的,那就排着队来。

生:我还有两种方法:18÷2+3+6,18÷(2×3÷6)。

(师生鼓掌)

师:还是这四个数,18,2,3,6,能让得数等于33吗?

生1:18除以2等于9,9乘3等于27,27+6等于33。

生2:我可以用刚才的第三个式子变一变:18×2-3的外面加上个括号,然后再……,(很

不好意思地)我看错了。

(调整,变换,好方法!学生往往会以“成败论英雄”,因结果的错误而全盘否定,甚至

因此而否定这位学生。这就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评价加以引导。遗憾的是我一时的无为失去

了最佳的时机,因为随着后面生3的发言,学生关注的焦点已经转移。较好的做法是当时我

就及时地介入:我很喜欢你的“变一变”,由原来的基础比从头想起要方便多了。咱们就用他

的方法,顺着他的思路,再变一变,也许就能找到答案了)

文档评论(0)

152****64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