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交叉运用的药剂学论文.pdf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学科交叉运用的药剂学论文

1细胞生物学

靶向制剂的概念起源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

PaulEhrlich提出的“神奇子弹”(magicbul-let),近二十年来,脂

质体阿霉素等药物载体制剂的上市,把肿瘤的药物治疗带入了“分子

靶向药物”时代。药剂学也从传统的工业药剂学,发展到了新型的分

子药剂学领域。通常根据靶向制剂在体内的靶标不同,将靶向方式分

为:一级靶向(作用于特定器官和组织)、二级靶向(作用于特定细胞)

和三级靶向(作用于细胞内特定部位和细胞器)。三级靶向主要是新型

分子药剂学的研究领域,细胞生物学(Cellbi-ology)的学科基础有助

于分子药剂学的深入发展。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由双层高度特化的单

位膜围成的细胞器。主要功能是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合成ATP,为细

胞各种生理活动提供能量,是细胞生长的能量工厂。已有学者研究以

线粒体为靶点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通过作用于细胞内的线粒体,促

进癌细胞的凋亡及坏死,起到靶向治疗肿瘤的目的[8]。干细胞

(Stemcells)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

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肿瘤干细胞对肿瘤的存活、增殖、转移

及复发有着重要作用。从本质上讲,肿瘤干细胞通过自我更新和无限

增殖维持着肿瘤细胞群的生命力,肿瘤干细胞的运动和迁徙能力又使

肿瘤细胞的转移成为可能。已报道通过脂质体及其靶向修饰技术,可

第1页共6页

以靶向传递抗癌药物至肿瘤干细胞[9]。细胞内涵体逃逸

(osomalescape)是一些药物发挥效应的必经过程。采用制剂技术来加

强这些药物的内涵体逃逸是药剂学前沿的研究热点。如在RNA传递实

际应用中,必须克服递送后RNA被内涵体包埋这一问题。一些研究运

用内涵体溶解肽、化学内涵体溶解剂和光诱导内涵体逃逸的策略来解

决这一问题[10]。此外,将细胞穿透肽(CPP)-药物复合物靶向递送

到特定器官、肿瘤、病毒感染细胞的方法对于实际治疗应用也是必要

的。近年来在这方面已有很大进展,尤其是通过非共价结合形成药物

CPP复合物[11]。纳米技术已经在药剂新技术中具有重要位置。由

此产生的纳米药物具有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

优势。新型的纳米材料已经用于改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有效传

递药物、生物大分子和成像剂到靶部位的细胞。这种诊断性和治疗性

的药物也叫纳米药物(Nanomedicine)。这需要部位特异性的细胞传递

以及随后亚细胞的定位。探究纳米药物进入细胞的路径对于纳米药物

的开发十分重要。纳米药物可以通过很多通路进入细胞,但目前并未

完全清楚。纳米药物可以通过网格蛋白介导、小窝蛋白介导、内涵体

通路、溶酶体通路或巨胞饮方式进入细胞[12]。

2材料学

与药剂学相关的材料学(Materials)包括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晶

体材料学、生物材料学等。以高分子聚合物为基础的聚合物前药已经

有二十年以上的发展历史,高分子聚合物以聚乙二醇、N-(2-羟丙基)

甲基丙烯酰胺(HPMA)、聚谷氨酸等最为常用[13]。聚合物前药用于

第2页共6页

肿瘤治疗主要基于肿瘤部位的EPR效应(加强穿透和滞留效应),一般

认为分子量大于20000的聚合物EPR效应最为明显。聚合物前药载药

量也从5%~10%发展到30%以上,聚合物前药在溶液中可以形成0~

20nm左右的纳米粒子,因此该类药物也是纳米药物的一种。聚合物

前药通常以酯键、酰胺键、二硫键等相连,此外,也出现了温度敏感、

pH敏感、酶敏感的连接键类型。这些类型进一步丰富聚合物前药的

发展方向和内容。目前,该类药物还没有上市品种,最接近上市的是

聚谷氨酸-紫杉醇前药,进入了Ⅲ期临床。很多聚合物前药因为药效

降低及非靶器官的副作用终止于Ⅱ期临床[14-15]。这类药物还需进

行大量和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在商品化上有所突破。难溶性药物增溶

及生物利用度的改善一直是

文档评论(0)

181****28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