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秦伯未医书重刊专辑:中医入门
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
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肾司二便,
至于辨症的法则,有依据六经来辨的,有的依据三焦来辨的,最
重要的是根据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八纲的意义是
先把阴阳分为正反两方面,再以表里来测定病的部位,虚实来测定病
的强弱,寒热来测定病的性质。把各方面测
风邪使人眩晕、抽搐,热邪使人痈肿,燥邪使人口渴、皮肤枯裂,
寒邪使人浮肿,湿邪使人腹泻,又指出恼怒使人气上逆,喜乐使人气
舒缓,悲哀使人气消索,恐惧使人气下沉,惊吓使人气机混乱,思虑
使人气结聚。
在诊断上:如以脉诊来说,分有六个纲要,即在至数上分迟和数,
体状上分浮和沉,动态上分滑和涩。数、浮、滑属于阳,迟、沉、涩
属于阴;阴脉多见于阴症,阳脉多见于阳症。以舌诊来说,舌质的变
化属于血液的病变,色见红、绛,乃是血热属阳,色淡或青,乃是血
虚或血寒属阴;舌苔的变化多系肠胃的病变,燥的黄的属阳,潮的白
的属阴。所以《内经》上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老年人常见的痰饮咳喘,春夏轻减,秋冬加重,原因是脾肾阳虚,
湿浊凝聚为痰,临证上常用温药调养,并且主张利用夏季阳气最旺的
时期来调理预防。又如血虚肝阳旺的病人,到了春天容易发作头晕、
脑胀、目眩、耳鸣、精神疲倦等症。这种症状的发生是和气候息息相
关的,故在冬季给予滋补,可以防止发病的机会。
扶正”和“祛邪”两种治法,及“邪去则正自复,正充则邪自却”
的两种战术方法
强者耐受重药,体弱者不宜重剂;体丰肥者多湿多痰,瘦者多阴
虚内热。
肝欲散,宜食辛以散之,肝苦急,宜食甘以缓之;心欲软,宜食
咸以软之,心苦缓,宜食酸以收之,脾欲缓,宜食甘以缓之,脾苦湿,
宜食苦以燥之;肺欲收,宜食酸以收之,肺苦气上逆,宜食苦以泄之;
肾欲坚,宜食苦以坚之,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
例子来说,白天是阳盛的时间,假如白天自汗,就认做阳虚,因
为白昼属阳,用黄芪、附子一类补气补阳药去制止它;在夜间自汗,
就认做阴虚,因为夜间属阴,用地黄、山萸一类补血养阴药去制止它。
又如找不到原因的发热,而发热又有一定时间的,在夜间发作的多用
补阴药,称为养阴退热法;白天发作的多用补阳药,称为甘温除热法。
由此可见,
辨症论治的意义:辨,就是分析、鉴别,症,就是症状、现象,
论,就是讨论、考虑,治,就是治疗的方针。症和治是现实的;辨和
论是灵活的,要通过分析和思考的
秦伯未医书重刊专辑:中医入门
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
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肾司二便,
至于辨症的法则,有依据六经来辨的,有的依据三焦来辨的,最
重要的是根据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八纲的意义是
先把阴阳分为正反两方面,再以表里来测定病的部位,虚实来测定病
的强弱,寒热来测定病的性质。把各方面测
风邪使人眩晕、抽搐,热邪使人痈肿,燥邪使人口渴、皮肤枯裂,
寒邪使人浮肿,湿邪使人腹泻,又指出恼怒使人气上逆,喜乐使人气
舒缓,悲哀使人气消索,恐惧使人气下沉,惊吓使人气机混乱,思虑
使人气结聚。
在诊断上:如以脉诊来说,分有六个纲要,即在至数上分迟和数,
体状上分浮和沉,动态上分滑和涩。数、浮、滑属于阳,迟、沉、涩
属于阴;阴脉多见于阴症,阳脉多见于阳症。以舌诊来说,舌质的变
化属于血液的病变,色见红、绛,乃是血热属阳,色淡或青,乃是血
虚或血寒属阴;舌苔的变化多系肠胃的病变,燥的黄的属阳,潮的白
的属阴。所以《内经》上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老年人常见的痰饮咳喘,春夏轻减,秋冬加重,原因是脾肾阳虚,
湿浊凝聚为痰,临证上常用温药调养,并且主张利用夏季阳气最旺的
时期来调理预防。又如血虚肝阳旺的病人,到了春天容易发作头晕、
脑胀、目眩、耳鸣、精神疲倦等症。这种症状的发生是和气候息息相
关的,故在冬季给予滋补,可以防止发病的机会。
扶正”和“祛邪”两种治法,及“邪去则正自复,正充则邪自却”
的两种战术方法
强者耐受重药,体弱者不宜重剂;体丰肥者多湿多痰,瘦者多阴
虚内热。
肝欲散,宜食辛以散之,肝苦急,宜食甘以缓之;心欲软,宜食
咸以软之,心苦缓,宜食酸以收之,脾欲缓,宜食甘以缓之,脾苦湿,
宜食苦以燥之;肺欲收,宜食酸以收之,肺苦气上逆,宜食苦以泄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