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善意取得制度若干问题研究——从一起冒名顶替行为说起
关键词:不动产/冒名处分/善意取得/焦点笔谈
内容提要:善意取得制度是非依法律行为引起物权变动的重要类型。自《物权法》明确
规定善意取得制度(第106条、第107条)以来,实践中相关案例频频出现,不乏一些复
杂疑难案例。针对实践中一起冒名出售房屋案,《判解研究》(2009年第2辑)特邀多位
著名法学家和青年学者,就《物权法》视野下不动产的善意取得若干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涉及到善意取得的诸多具体理论和实践问题。现将这些讨论陆续登出,以供参考和交流。
本篇为王利明教授的《善意取得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本案中,刘金龙使用诈骗等违法手段,冒名顶替房屋所有人张桓,将张焕之房屋出售给买
受人李大庆,其在获得李大庆支付的巨额款项之后,携款潜逃。房屋登记机关在未核对房
屋所有人办理原始登记时的身份证复印件和签名的情况下,直接凭刘金龙出示的伪造身份
证和房产证,确认刘金龙即为房屋真实权利人张焕,其未尽合理的登记审查义务。无权处
分人的冒名顶替行为和登记机关的过错行为,直接致使房屋在违背所有人张焕的真实意思
的情况下,变更登记到了李大庆名下。李大庆主张自己已经是登记簿确认的合法所有人,
而原所有人则认为这是一次错误的变更登记,不具有法律效力。本案中,一个简单的冒名
顶替行为,引发了多个法律问题,有待讨论。一、假冒行为是否为“无权代理”或者“表
见代理?本案首先涉及到假冒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假冒是指冒名顶替,实际上是一种侵
害他人姓名权的行为。假冒者的目的常常并不是直接损害被假冒者的利益,而只是为了谋
取个人的非法所得。当然,假冒行为也可能损害被假冒者的利益。本案中,刘金龙冒充房
屋所有人张焕,与第三人李大庆从事了房屋交易行为,并办理了过户登记。刘金龙的冒名
处分行为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刘金龙以磋商买卖房屋为名,调换了张焕的真实的房
产证;第二,刘金龙伪造了张焕的身份证件;第三,刘金龙通过与张焕建立房屋租赁关系,
现实地占有了房屋及钥匙。所以,本案中,刘金龙的冒名行为不但惟妙惟肖,而且引起了
实际的法律后果。毫无疑问,刘金龙已经构成了对张焕的姓名权的侵害。如果张焕以侵害
姓名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是可以获得支持的。但是,本案中,刘金龙的冒名行为的主要
目的是骗取财物,尤其是,其并不是单纯的冒用他人名义,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冒名行为处
分他人财产,从而非法占用他人的财物。因此,本案涉及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人格权侵权问
题了,而主要在于因非法处分财产所引发的财产权属争议,以及损害赔偿责任问题。因此,
有必要回答如下几个问题:(一)刘金龙冒名处分行为是否可以适用无权代理制度?从
民法上看,冒名顶替行为既可能是以他人的名义处分一定财产的行为,也可能是以他人名
义从事其他性质的民事活动,例如,假冒他人名义承担保证责任,该合同因被保证债权的
债权人及时察觉而不成立。这虽然构成了对被冒名人的不利益,但其并没有处分被冒名人
的财产。本案中,冒名处分行为虽然是侵权行为,其在冒用他人名义这一点上,构成了对
他人名称权的侵害。在许多情况下,在本案中,刘金龙已经对被冒名人进行了处分,并引
发了法律上的效果,具体表现为:第一,使张焕的房屋发生了变更登记,第三人李大庆成
为了登记簿上记载的权利人;第二,使第三人李大庆支付了大量的购房款。这一冒名行为
直接引发了原所有人张焕与第三人李大庆之间的房屋所有权争议,即具有法律上的效果。
那么,对于这样一些法律上的效果,应当适用哪一种法律制度来调整呢?有一种观点认为,
如果存在真实的被冒名人,且假冒行为的相对人主观上确实希望同被冒名人从事法律行为,
则假冒行为可以类推适用无权代理制度[1]:被冒名人可以对假冒行为进行追认,并对交
易相对人发生法律拘束力;如果被冒名人拒绝追认,则假冒行为无效,不对被冒名人产生
法律效果。我认为,虽然在冒名处分行为和无权代理中,实际行为人都缺乏从事相应行
为的法定权利,在这一点上具有相似性,但是,冒名处分行为不能适用无权代理制度,因
为冒名处分行为完全不符合无权代理的基本特征。这表现在:第一,无权代理实质上是
一种缺乏代理权而仍从事代理行为的行为。从最终结果来看,无论是直接代理,还是间接
代理,代理人都是为了实现被代理人的利益,都要以被代理人为利益的最终归属点,即使
是无权代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要体现被代理人的意愿和利益。但是,本案中的冒名
处分行为人完全违背了被代理人的意愿。尽管所有人张焕有出卖房屋的意愿,但是,刘金
龙处分房屋的行为,完全不是为了实现张焕的利益,而是为了侵夺张焕的房屋,进而非法
获取自己的利益。第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