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

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共35题,共70分)

1.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在距今1.3万年前后,岭南、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地区都出现了陶器,其中岭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遗存年代更早,部分残片距今超过2万年。这可以用来论证,当时()

A.制陶工艺日益精湛 B.居民生活逐渐稳定

C.南方文明远逊北方 D.稻米储存技术成熟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的陶器主要用来汲水、储存粮食等,陶器的发现反映了居民生活逐渐稳定,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陶器的出现,没有涉及制陶技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南方和北方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南方文明远逊北方,排除C项;陶器的功用除了稻米储存外还可以用来汲水等,且此时储存技术并未“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2.浙江海盐龙潭港遗址是一座普通村落,上面发现了两个小家族的墓地。其中一个家族的墓葬,规格都比较大,除了随葬一些日用陶器之外,还有精制陶器和不少玉器。另外一个家族的墓葬,规模小,没有葬具,随葬品也仅止几件日用陶器而已。这反映出当时

A.开始普遍使用陶器 B.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已经产生 D.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除了随葬一些日用陶器之外,还有精制陶器和不少玉器”“没有葬具,随葬品也仅止几件日用陶器而已”可知,墓葬规格和随葬品呈现不同的规格,说明的当时出现贫富分化差距现象及私有制产生,C项正确;A项错在“普遍”,排除;当时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排除B项;进入阶级社会是在国家产生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3.有学者提出:周朝兴盛于“封建”(分封制)。因为“封建”,诸侯保一地民众平安;因为“封建”,“中国”的概念由“中原腹地”扩展到“四海之内”;因为“封建”,狄入中原为中山国,华(服章之美)夏(礼仪之大)文明震慑一方。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分封制()

A.传播了华夏文明 B.使周朝长治久安

C.培植了割据势力 D.以宗法制为基础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巩固周朝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以及传播周文化,A项正确;“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分封制传播了华夏文明,而不是培植了割据势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制等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4.据史载,周襄王想要讨伐郑国,所以娶了戎狄女子作为王后,与戎狄之兵一起讨伐郑国。这一现象表明()

A.华夏认同形成 B.分封制度崩坏

C.民族交融发展 D.华夷观念消失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襄王想要讨伐郑国,所以娶了戎狄女子作为王后,与戎狄之兵一起讨伐郑国。”可知当时通过通婚的方式加强了民族交融,进而结合去讨伐诸侯国,C项正确;此时华夏认同感正逐步形成,排除A项;为了讨伐郑国与犬戎通婚说明周王室衰微,无法号令诸候,但分封制崩坏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华夷观念当时并未消失,排除D项。故选C项。

5.《韩非子》记载:春秋末期,晋国赵襄子赏了中牟两个博学的贤士为中大夫,并授予田宅,引起了中牟地区“弃其田耘,卖宅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种现象反映了()

A.分封制彻底崩溃 B.井田制趋于瓦解

C.礼乐制已经废除 D.宗法制不断强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春秋末期,晋国赵襄子赏了中牟两个博学的贤士为中大夫,并授予田宅,引起了中牟地区‘弃其田耘,卖宅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可知,材料中赵襄子授予贤士田宅,破坏了井田制,反映了当时井田制趋于崩溃,B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但尚未彻底崩溃,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破坏,没有描述礼乐制度的废除,排除C项;春秋时期,宗法制遭到破坏,而非不断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