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师说》原文鉴赏.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一语文《师说》原文鉴赏

高一语文《师说》原文鉴赏

季镇淮

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

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

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

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

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他用古文来

宣传他的主张。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

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

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

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

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

广大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的要求。韩愈的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的开

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

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非笑,努

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示。《师说》正是这种

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韩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从青

年时代起,就以一个传道的古文家自命。这也是他在科举和仕宦的阶

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还愈来愈有自信。

最初他到汴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的时候(796—798),先教李翱

学古文;由于孟郊的介绍,不久又教张籍学古文。后来逃难到徐州(799),

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安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年人张彻读古书,学

古文。张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阳闲居(800—801)。向他请教的

青年愈来愈多,他对青年们非常热情,奖励有加。他在《重答李翊书》

中说:“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乎余之

不为也。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为了“广

圣人之道”,他以热情的、有礼貌的态度对待一切向他请教的青年,

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礼逾”和“情过”的问题。他回答许多青年的

信,指示怎样做人,怎样作文。在韩愈看来,文章是作者的人格修养

的表现,做人与作文应该是一致的。他进了国子监后,对待青年依然

非常热情。

韩愈这样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

以后所没有的现象,当然要引起人们的奇怪,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

一切向韩愈投书请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目为韩门弟子,因而韩愈“好

为人师”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但韩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

人们怎样诽谤,依然大胆地回答青年们的来信。他在《答胡生书》中

说:“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

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

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他对那些恶意

中伤的诽谤,表示愤慨,也为向他请教的青年担忧。《师说》的`最后

一段,声明写作的由来,说这是为了一个“好古文”“能行古道”,

跟他学习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

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他是有的放矢的。

在这篇文章里,他首先(第1段)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

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能没有“惑”──茫然不解

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道受业

解惑”的人。他还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贵贱)或年龄

(长少)的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接着(第2段),他慨叹古来的“师道”久已失传。现在

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来越愚蠢。然后

列举事例,论证这种“耻学于师”的风气实在是愚蠢而奇怪的。他说

有一种人,即士大夫,对于儿子,则“择师而教之”;但对于自己,

“则耻师焉”:这就是他们的不明。又有一种现象,广大的各行各业

的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彼此相师为耻;而“士大夫之族”,

如果有人谈到谁是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非笑,问其理由,无非

是年龄、地位云云,这又证明了他们的智慧反而在他们所瞧不起的巫

医等等之下,这不是很奇怪吗?再看(第3段),“士大夫之族”所崇拜

的“圣人”没有一定的师,孔子的师有郯子、苌弘等,这些人都“不

及孔子”。而且孔子还说过,三个人里面,一定有一个人是他的师。

因此,作者得到另一个重要的论点,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

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文档评论(0)

178****10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中小学教案的个性定制:修改,审批等。本人已有8年教写相关工作经验,具有基本的教案定制,修改,审批等能力。可承接教案,读后感,检讨书,工作计划书等多方面的工作。欢迎大家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