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案件主要证人是当时住在客房的朋友基图,他作供说客房墙外有像地震一样的响声。一个被电话预约的接辛普森去机场的司机说:十时左右他到辛普森家按门铃无人回应,接近十一点时,发现一高大黑人(与辛普森相似)匆匆从街外跑回屋。辛普森杀妻案13年后终定罪12项指控全部成立美国一家法庭的陪审团于2008年10月3日作出裁决,认定前橄榄球明星O·J·辛普森所受12项指控全部成立。中国传统法律追求的也是公平和公正,但是往往更注重于结果,而忽视过程。首先,与“自治主义”假设的实体自治和制度自治不同,我们的法律程序在很大程度上被行政级别系统所包容。在这个系统中,法官办案也不是简单的法条适用于案件。其次,法律深深地嵌入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之中。第三节法律意识与法治建设一、中美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的比较美国的法治水平较高,美国人具有强烈的守法意识,这是经常耳闻的。2001年,我们在北京进行了一项大型问卷,并将调查结果与芝加哥同类调查结果相比较。总的来说,中国居民对法律“合法性”的认同程度不如美国公民高。事实上,中国公民对法律“合法性”的认同源于对政府权威的认同,即将法律权威等同于政府权威。中美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的特点第一,在影响中美城市居民服从法律的因素中,均带有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但美国城市居民服从法律的原因更倾向于工具性,中国城市居民服从法律的原因中表面上是规范性的,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工具性的目的。第二,现代法治思想中实现正义的基础———程序公正的思想并未真正融入我国居民的法律意识,也未能成为其评价法律权威的主要标准。第三,我国对法律权威合法性的高度认同实质上反映的是对政府权威合法性的高度认同。第四,从检验服从法律的规范性视角来看,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对程序公正的忽视与对法律合法性认同的缺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与人们的道德判断相一致。目录第一节从法制到法治:转型中国的法律意识第二节法律意识与法律实践第三节法律意识与法治建设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看法、情感和评价等方面的主观态度,反映了人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法律的喜恶之情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法律意识作为法律制度的灵魂核心,不仅是法律制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是法律制度能否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第一节从法制到法治:转型中国的法律意识一、法制与法治“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②,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法治则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法律文化,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变性。二、走向法治化的当代中国历史地看,中国是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法制与人治相结合的社会。几千年来,虽然王朝兴衰,世代更替,但维持社会运行和延续的始终是一个“礼”字。新中国成立30年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依法治国,中国社会的法治化才真正开始运行,法治建设才正式开始。宪法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专章中,规定公民权利的有15条,最后4条规定公民义务。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八二宪法1982年宪法经历了4次(88、93、99、04)修订。88年: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93年: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99年:确定依法治国方略:《修正案》第十三条: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以法治国”用法作为对敌斗争、惩治犯罪和维护统治的工具——强调法律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的同时,特别重视法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作用和功)宪法方面(2004年):第13条:规定了:“公民的合法的财产不受侵犯。”第33条:增加一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民法通则》。1987年1月1日起施行。注重对民事权利的保护:民法通则》在基本原则中就明确规定:“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同时,《民法通则》又专门规定了“民事权利”以及侵犯民事权利的民事责任。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法治化进程中公民法律意识之变法律意识属于思想观念层面的认识,是社会对法律的地位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