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间接识别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间接识别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pdf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2024年第4期总第22期

SCIENCETECHNOLOGYANDLAW(CHINESE-ENGLISHVERSION)

DOI:10.19685/11⁃2922/n.2024.04.011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间接识别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朱荣荣

(中国矿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给间接识别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带来了挑战,传统的知情同意规则流于形式,间接识

别个人信息的范围难以确定,信息泄露风险升高,损害证明难度加大。目前,我国立法关于间接识别个人信息的保护存在

概念界定的模糊性、保护程度的扩张性以及侵权救济机制的不完备性,无法实现信息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统筹兼顾。鉴此,

应当采取静态认定与动态认定相结合的方式灵活确定间接识别个人信息的范围,构建分层的知情同意规则,承认风险性损

害,合理计算损害赔偿数额,采取举证责任倒置,从而促进间接识别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良性

平衡。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间接识别个人信息;可识别性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9783(2024)04⁃0104⁃11

据个人信息是否具有独立识别特定主体的能力,可以

一、问题的提出将其分为直接识别个人信息与间接识别个人信息,直

接识别个人信息是指能够独立识别特定主体的个人

自1956年美国学者约翰·麦卡锡(JohnMcCar⁃信息,间接识别个人信息则是指必须与其他信息相结

thy)提出“人工智能”一词以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合才能将特定主体识别出来的个人信息[1]。然而,

已近70年。在此期间,AlphaGo大胜世界围棋冠军李“结合识别”具有较强的模糊性,目前立法尚未对间接

世石、微软小冰发布自主完成的诗集,人工智能技术识别方式、识别主体等事项予以明确规定。生成式人

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引起社会热议。2022年,ChatG⁃工智能的广泛应用给间接识别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带

PT、Dall-E2、Midjourney、StableDiffusion等生成式人来一定的挑战,数据的海量性以及功能上的生成性泛

工智能大模型相继涌现,ChatGPT更是以其类人的语化了间接识别个人信息的范围,使得知情同意规则难

言表达能力与高质量的文本生成能力,被认为是人类以得到有效落实,提高了间接识别个人信息泄露的

从专用人工智能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坚实一步①。风险。

就我国而言,百度、阿里巴巴、华为等大型互联网企业2023年8月1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

以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纷纷入局生成式人工部委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

智能领域,并发布了“文心一言”“通义千问”“MOSS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正式施行。《暂行办法》是

模型”等大语言模型,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我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做出的积极

开创了新的局面。响应,旨在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健康发展,维

数据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开发与实践运用的护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合法利益。《暂行办法》对于

文档评论(0)

新能源知识科普(本账号发布文档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仅用于技术分享交流,相关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提出指正,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