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微生物菌剂治理恶臭和控制异味的技术要求.docxVIP

复合微生物菌剂治理恶臭和控制异味的技术要求.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

复合微生物菌剂治理恶臭和控制异味的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复合微生物菌剂治理恶臭和控制异味的术语和定义、菌剂要求、微生物菌剂使用、运输与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有组织恶臭气体生物滤池治理、环境风速低于8m/s,浓度在10ppm以下的恶臭气体无组织排放控制异味过程中的微生物菌剂的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14675空气质量恶臭的测定三点比较式臭袋法

GB/T14676空气质量三甲胺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14677空气质量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14678空气质量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T14679空气质量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GB/T14680空气质量二硫化碳的测定二乙胺分光光度法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20287农用微生物菌剂

GB/T23332加湿器

GB/T37528脱氮生物滤池通用技术规范

HJ/T415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评价导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恶臭污染物odorpollutants

指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坏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

3.2

异味控制用复合微生物菌剂compoundmicroorganismfortreatingodors

一种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将有机化合物和气味分子降解成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的复合微生物菌剂。3.3

异味控制用光合细菌菌剂photosyntheticbacteriafortreatingodors

以一种或多种光合细菌为菌种,采用有机、无机原料,经培养而成的活菌制品。

3.4

异味控制用乳酸菌菌剂lacticacidbacteriafortreatingodors

以一种或多种乳酸菌为菌种,采用有机、无机原料,经培养而成的活菌制品。

3.5

异味控制用酵母菌菌剂yeastfortreatingodors

以一种或多种酵母菌为菌种,采用有机、无机原料,经培养而成的活菌制品。

4菌剂要求

4

4.1标识

标识所标注的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使用范围、方法、用量、贮存、注意事项等。

4.2菌种组成

4.2.1异味控制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组成包括但不少于光合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等优势菌种。

4.2.2菌种特性要稳定,不产生干扰生产或影响产品的副产物(如胶状物、色素等),不能使用产毒素的菌种和它们的近缘种。

4.3技术参数

有效活菌数≥200亿个/ml,检测方法应参照GB20287的相关要求。

4.4菌剂形态

菌剂宜满足以下特征:

a)剂型应为液体菌剂;

b)有便于分辨的特殊气味和颜色。取5ml样品放入白色搪瓷盘中,目视,呈黄棕色,澄清,有少许沉淀属正常;鼻嗅检查,有发酵香味,不得有腐败味、臭气。

4.5卫生指标

菌剂卫生宜满足以下指标:

a)粪大肠菌群应符合GB5749的相关要求;

b)杂菌率≤5%,检测方法应符合GB20287的相关要求;

c)微生物菌剂的重金属限量,应符合GB20287的相关要求。

4.6菌种安全性

4.6.1确保微生物菌剂无病原微生物、不影响人畜健康、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应符合HJ/T415的相关要求。

4.6.2评价重点

菌种安全性评价应包含以下指标:

a)微生物菌剂所含各菌种(株)的致病性;

b)微生物菌剂及其使用过程中各类代谢产物对人畜健康及生态安全可能产生的有害影响和潜在危害;

c)微生物菌剂使用各环节中,尤其是开放环境应用,可能出现的影响人畜健康及生态安全的问题;

d)菌剂各菌种(株)的遗传稳定性。通过传代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试验,评价微生物菌种的基因稳定性,并确定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4.6.3评价方法

致病性评价

根据已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和《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确定构成微生物菌剂各种菌种(株)的微生物不在名录内,且无致病性。

生态安全评价

对微生物菌剂及各类终产物进行第三方生态安全评价,包括生态毒性评价和使用环境信息评价:

a)生态毒性评价:

文档评论(0)

法律咨询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法律职业资格证、中级金融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咨询服务,专业法律知识解答和服务。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27066055000030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14日上传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中级金融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