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
基于实测地震动的区域建筑地震破坏力评估标准
1范围
本标准提供基于实测地震动的区域建筑地震破坏力评估的方法、程序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利用强震动台网的地震动实测数据,在震后2小时内给出地震对台站关联区域的建筑破坏力评估结果。
在满足地震破坏力评估的数据要求情况下,对于发生5级及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宜按照本标准开展区域建筑地震破坏力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DB/T64强震动观测技术规程
DB/T17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强震动台站
DB/T60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
DB/T10数字强震动加速度仪
GB/T17742中国地震烈度表
GB/T30352地震灾情应急评估
GB/T24335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JGJ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实测地震动recordedgroundmotion
由强震动仪器测得的地震引起地表附近土层(地面)振动的记录。
[改自DB/T10-2016,定义3.1]
3.2
台站关联区域arearelatedtoseismicstation
受强震动台站实测地震动影响的评估区域。
2
3.3
地震破坏力destructivecapacityofearthquake
地震对建筑的破坏能力及对建筑内人员引起的不适反应。
3.4
弹塑性时程分析elasto-plastictime-historyanalysis
考虑结构弹塑性的动力时程分析。
[改自GB50010-2010,定义5.5]
3.5
建筑地震破坏状态seismicdamagestateofbuildings
建筑受地震作用引起破坏的轻重程度。
[改自GB/T24335-2009,定义2.3]
3.6
人员加速度感受humanuncomfortablenessforaccelerations.
地震引起的加速度响应对人员造成的不适感受。
4基本规定
4.1
基于实测地震动的区域建筑地震破坏力评估结果应包括不同台站关联区域的建筑破坏状态占比和人员加速度感受等级占比。
4.2
基于实测地震动的区域建筑地震破坏力评估应按下列步骤执行:
(1)实测地震动数据收集。收集符合本标准要求的强震动台站实测地震动记录数据,按照本标准第5章执行。
(2)区域建筑承灾体属性数据确定。确定台站关联区域的建筑承灾体属性数据,按照本标准第6章执行。
(3)区域建筑抗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建立建筑计算模型,并开展区域建筑抗震弹塑性时程分析,按照本标准第7章执行。
(4)结果后处理与评估报告编写。开展区域建筑抗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后处理,并编写区域建筑地震破坏力评估报告,按照本标准第8章执行。
5实测地震动数据收集
5.1一般规定
5.1.1台站关联区域边界与强震动台站的距离不宜超过区域平均台站间距和10km二者的
3
较大值。台站关联区域存在抗震不利场地及其他不利效应或地形明显变化时应专门研究。
5.1.2拟开展实测地震动数据收集的台站应满足:
(1)根据台站的具体类型,应符合现行地震行业标准《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强震动台站》
DB/T17或《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DB/T60的相关规定。(2)获取观测记录的强震仪器的仪器误差不应超过5%。
5.2数据内容
5.2.1台站原始数据应包含元数据和事件波形数据。
5.2.2元数据应包含地震、台站、记录和强震仪器的元数据,具体包括:(1)地震元数据:地震名称、发生时间、经纬度、震级、震源深度等。(2)台站元数据:台站名称、代码、经纬度,台址的场地资料。
(3)记录元数据:加速度、速度和位移记录的最大值、记录时长、采样率等信息,以及记录文件编号和相应的存储光盘编号等。
(4)强震仪器元数据:仪器型号、序列号、主要性能指标和参数值等。5.2.3事件波形数据应满足下列要求:
(1)事件波形数据应进行数据处理,包括:
a)应对未校正加速度记录波形数据进行零基线和仪器频率响应校正,生成校正加速度记录。
b)应对校正加速度记录计算阻尼比值为0.0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