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复习——06.春秋三传《经典常谈》知识清单+内容解读+专题练习.docx

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复习——06.春秋三传《经典常谈》知识清单+内容解读+专题练习.docx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典常谈》解读+练习

06.春秋三传·第六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1.全文思路2.知识梳理3.内容概括

4.思维导图5.内容解读6.真题演练

一.全文思路

全文写作思路:本文从《春秋》得名的原因及其来历说起(西狩获麟),引出了作者对《春秋》来历传说的质疑,点明了其并非孔子所作,但其却具有我国史书的两个“第一”(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第一部通史)。之后,作者阐述了古代史官记事的两个目的,即征实和劝惩。“征实”易懂,“劝惩”难解,孔子授《鲁春秋》实际就是解释其中之义。而在孔子之后的《春秋》“三传”特别注重解释《春秋》的“劝惩”作用。作者辩证地看待了“三传”在解释《春秋》时的对错,认为其在《春秋》“大义”和“劝惩”的解释上大体是对的,但仍存在着一些“咬文嚼字”“穿凿附会”的问题。而后世者从“咬文嚼字”又引申出了“一字褒贬”“微言精义”之说,这也是人们推崇《春秋》及三传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接着,作者认为“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其先对前两者的成书过程、书名进行了阐述,然后对《左传》一书的真实作者进行了考据,最后阐述了其大体内容、艺术特色和在文史方面的价值。

二.知识梳理

1.关于《春秋》: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所作,至少是他编的(作者在文中持怀疑态度)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也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2.《春秋》“三传”:

(1)三传为《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

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

(2)三传之中,《公羊传》《穀梁传》两家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羊传》《穀梁传》以解经为主,所以咬文嚼字得更厉害些。

(3)《左传》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三.内容概括

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是因为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而作为五经之一的《春秋》,相传是孔子修订的《鲁春秋》。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国家,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

四.思维导图

五.《春秋三传·第六》解读

1.《春秋》及其三传的有关文化常识。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文献修订、整理而成的,是一部鲁国简史加国际关系简史。简单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每年只记几件大事,每件事只有一句话。我们来看《春秋》开篇第一年,也就是鲁隐公元年记事的原文: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全书记述的格式基本全是这样的:某年某月,某国领导来我国访问;某年某月,我国领导到某国访问;某年某月,某国攻打某国,输了省略号……然后,这一年就结束了。所有记事都是一笔带过,从不交代前因后果,也不去评论是非曲直,前后240年,这段时间就因为这部《春秋》而被称为“春秋时代”。

古人相信,孔子既然亲手编订这部《春秋》,一定有着什么深刻的用意,加上《春秋》如此简单,于是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流行的就是《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也被称作《谷梁传》)。儒家经典可以分为经、传两类,《春秋》是经,所以《春秋》和三传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教材和教辅的关系。

2.内容解读

文章第一段首先解释“春秋”的含义,是古代记事史书的统称,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作为鲁国的史书准确的叫法应该是《鲁春秋》,最后因为只剩下这一部,就直接叫作《春秋》了。

在接下来的内容里和第二段,详细介绍了孔子编写《春秋》的传说。孔子所处时代,天下纷争,礼崩乐坏,他觉得自己生不逢时,自己的主张又得不到实行,于是发愿编修《春秋》,目的是“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在第二段最后交代了《春秋》这部书的起止时间。

在第三段开始,作者又否定了这种传说,但是为什么还要交代孔子编写的原因的传说呢?这是因为《春秋》三传正是按照这种传说中的孔子的目的来解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34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