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协同理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探析.docx

协同理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探析.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协同理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探析

摘要: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抓手。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树立协同理念,既是应对社会环境复杂性的需要,也是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还是适应大学课程体系特点的需要。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路径包括:各种教学资源的协同,多种教学方法的协同运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思政课和专业课“显”“隐”结合的协同。

关键词:协同理论;课程思政;优化路径;教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加强高校课程思政这一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这些重要论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非常注重协同效应,本文将聚焦于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协同机制,对如何利用协同思维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讨。

一、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曹文泽在2016年发表《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一文,提出开启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2]。2017年以来,课程思政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对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研究。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有“寓德于课、人文立课、价值引领”等特点[3]。西方“学以进德”的理论传统与实践经验可以为课程思政提供借鉴[4]。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思政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特点和思政优势等方面[5]。二是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研究。有学者认为,“要着力形成理念引导制度、责任落实制度、协同配合制度、资源整合制度和动态评估制度等五大制度体系”[6]。也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改革重点在价值引领、理论建设、机制体制创新、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7]。三是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例如:自然科学课程需要促进自然科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8];英语教学中要培养青年学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9];高职院校专业课需要凝练思政育人目标、元素和方法[10]。

现有研究成果对于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和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局限于就课程思政而论课程思政,对课程思政的整体建设路径的探讨缺乏协同的思维方式,本文尝试运用协同理论对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希望为课程思政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协同思维: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基本逻辑

协同指的是与他人一起工作,它意味着行动人,包括个人、团体或组织,一起努力合作[11]。从学理意义上来看,不同学者有不同解释,有的学者强调行动者的主动性,或信任与分享,还有的强调责任分担。本文认为,课程思政中的协同机制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命题,在高校推进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下,各个学科、专业、课程相互合作,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形成协同效应的机制。

(一)应对社会环境复杂性的需要

当前,自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主流媒体的市场份额大大萎缩,影响了主流媒体的宣传效果,具有国外背景和资本背景的自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争夺舆论阵地的斗争愈加激烈,涉世未深的青年大学生容易被歪曲主流价值观的內容误导。随着国际交流更加频繁,一些国外的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冲击我国的意识形态阵地,对青年大学生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在错综复杂的文化、舆论环境下,仅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起的作用有限,需要通过推动课程思政,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使思政课和专业课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还要完成育人目标,修身立德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正如《大学》所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教育既是国之大计,更是党之大计,学校必须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形成“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这其中,首先就是要加强德育,把德育放在课程育人工作的首位[4]。在“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格局中,德育是核心,其起了根本性的引领作用。以德育为龙头,引领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通过“五育并举”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我国高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德才兼备”是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知识传授只是其中的一方面,道德品质塑造是不可或缺的一端,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从课程思政的实施来看,它不是某个部门、学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