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课程教学大纲2.pdf

《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课程教学大纲2.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代码:101145123404

课程名称(中/英文):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MethodsofAnalysisforMaterial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学分:1.5

总学时:24

理论学时:24

实验/实践学时:0

适用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

适用对象:本科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材料科学基础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课程简介

1.课程任务与目的

本课程是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课程系统的阐述了材料近代分析测试

方法,包括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扫描电镜及电子探针、表面分析技术、扫

描探针显微分析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材料物相、结构、成分的分析方

法及其原理,掌握样品的制备、测试参数的选择、数据和曲线的处理以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材料微观组织、结构、成分等的分析测试及研究的能力,了解较先进

的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和应用。在本课程中贯彻社会主义思想核心价值观,树立尊重科学,认真

负责的工作态度,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工匠精神、创新思维、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可持

续发展能力,树立自主创新,勇于开拓的励志情怀,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对接培养的岗位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的近代分析测试方法,为本专业学生从事材料的分析与

测试,分析产品的性能优劣,阅读与写作专业文献,了解专业内的技术动态,从事新产品、新

工艺的研究与研发等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毕业要求指标点4.3]能够根据研究方案,利用实验平台或装置,安全的开展科学实验,分

513

析和解释焊接加工实验结果,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指标点5.1]了解焊接加工领域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的使

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指标点12.2]能针对个人或职业发展的需求,了解国内外前沿发展、技术更新的

动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程教学目标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内容如下

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X射线衍射

分析、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扫描电子显微分析和电子探针、电子能谱分析、扫描探针显微分析

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掌握多晶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

和波谱仪、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测试参数的选择。(支撑毕业要求5.1)

教学目标2:掌握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扫描电子显微分析和电子探针、

电子能谱分析测试试样的制备方法;掌握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扫描电子显微

分析和电子探针、电子能谱分析的实验结果及数据和曲线的处理,以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

分析方法。(支撑毕业要求4.3)

教学目标3:掌握材料的物相、结构及成分、表面的微观分析与测试方法,能够从事材料

的物相、结构及成分的微观分析与测试方法方面的工作;能够针对金属材料工程领域的复杂工

程问题设计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解释;能够根据物相、微观结构及成分,选

用合适的材料,并能进行材料性能优劣的评价;能够根据材料的物相、微观结构及成分,进行

材料结构设计,选择与设计相关工艺和设备;能够从事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与研发。(支撑毕

业要求4.3)

教学目标4:能够根据近代材料分析研究与测试方法,阅读与写作焊接技术专业文献,能

够根据近代材料分析研究与测试方法了解专业内的技术动态,理解焊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

先进理念,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支撑毕业要求12.2)

四、教学课时安排

(一)学时分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UP200801312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北京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具有十余年工作经验,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相关工作,熟悉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注重成果积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