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4年中考语文新视野模拟卷(一)
I阅读(共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10分)
锤炼语言的两种方法
①一个人如果能够尝试把自己的心思写下来,静置一些岁月之后再回头看那些文字,就会有一次和自己的既熟悉又陌生的遇见。但我
们常常遇到的问题是,内心感受满满,当你想把它倾泻于笔端的时候,它又因为词穷而枯萎了。你有过这样的苦恼吗?
②所以语言的锤炼,是我们表现生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锻炼,包括很多有名的作家,也很重视语言的锤炼,甚至终生都在追求这一点。
③海明威曾经说过:“我总是用冰山原则去写作。冰山露在水面之上的是八分之一,水下是八分之七。你删去你所了解的那些东西,
这会加厚你的冰山,那是不露出水面的部分;但如果作家略去什么东西是因为他并不了解那东西,那他的故事里就会有个漏洞。”也
就是说,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而读者呢,也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
地方,就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了似的。
④他曾说过在写作当中有一种增强作品表现力的办法。就是什么话都不要说绝。其实他这句话,咱们中国自古就有:“山欲高,尽出
之则不高。”比如说,你如果想让你笔下这座山画得特别高,但是你再画也画不出真山那么高,再高也是有限的。可是,如果你不把
这个山整个地画出来,可以用云层,用雾来遮挡这座山。这时,你笔下山的高度就无穷尽了,比你直接从头到脚画一座大山这种手法
要高明得多。有时候我们看稿子,罗里罗嗦废话特别多,说一个人开门,“他用手去把门打开”,好像他还会用鼻子开门一样,当然是
用手啦。如果总是这种没用的废话,那么这篇文章实在是没有意思了。你应该学会在限制当中求自由。
⑤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描写的时候,你想说什么,你就绕开什么去说。这样说,看来好像很荒唐,想说什么不说什么,还绕开去说。
正是要这样,你的目的就达到了。比如我们在痛苦中能写出欢乐来就是一个成功。
⑥有部影片叫《吟公主》,吟公主最后死的时候,她家被兵围住了,她父亲让她剖腹自杀,全家给她送行时,在这样悲惨的时刻,她父
亲忽然唱起歌来。唱着、跳着,就使观众的眼泪落下来了。假如是这个人要死的时候,大家抱着她哭,既然他们一家都哭出来,观众
还有什么可悲伤的呢?如果在痛苦中又表现出欢乐来,我想这也是一种表现技巧吧。
⑦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语言不仅仅是作品的工具,语言应是作品的一部分。我们都会说话,关键是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说法。只
有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说法,你才能把生活中看来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来,在没意思当中发现意思。
⑧语言是我们感受这个世界的心灵触手。我们用语言描述生活和情感,也应逐渐在不断的练习里,反观内心,认清自己:如果你的生
活少了一点颜色,真的只是因为你语言上的不足吗?(文/铁凝,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1.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冰山”的整体都应该是作者清楚了解了的东西。B.露出水面的“冰山”越少,该作品就越有表现力。
C.不露出水面的“冰山”部分是可以被读者感知的。D.“冰山”露出水面多少与作家语言锤炼能力有关。
2.对于影片《吟公主》的表现技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影片最后作者想要表现的其实是极度悲伤的情绪。B.影片结尾如果全家痛哭就只会让观众感受到欢乐。
C.父亲唱歌是作者刻意绕开对“悲伤”的直接表现。D.观众落泪是被父亲的反常触动,更加感受到悲伤。
3.综合全文,说说关于如何感受世界,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7题。(20分)
你是在哪个瞬间爱上阅读的
①有人说,人的一生,是由无数个瞬间构成的。有些瞬间虽然短暂,带来的影响却可以持续很久。喜欢是一瞬间的事,思念却可以持
续很久;离别是一瞬间的事,怅然却可以持续很久。阅读也是如此。爱上阅读,可能就在“一瞬间”,但阅读给予我们的力量,却是永
恒的。
②你为什么看书?这是个“老掉牙”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总是有新的答案,因为总有人会因为不同的考虑而打开一本书。可能是为了求
知,可能是为了“润笔”,也可能是为了陶冶情操……从古至今,无论中外,书籍始终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吸引着人们。但如果让一个没
有阅读习惯的人读书,他很可能会问,阅读有什么用?
③在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