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论文.pdfVIP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论文.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论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论文

随着网络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一位个体产生

的数据量也在迅猛增长,数据的计量单位已经达到PB(1,024TB)级,我们已经迎

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人们运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电子设备,可以

随时随地在社交网络上发布地址定位信息、照片、日记等个人隐私信息。这些信息

被网络数据服务商等机构不断地跟踪和记录,挖掘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寻求数据背

后隐藏的巨大经济利益。如何保护好个人的信息一直是网络用户、专家学者乃至国

家备受关注的问题。

1大数据的内涵及其特征

1.1大数据的内涵

每一位个体在搜索引擎上的任何一次搜索形成的数据都会被记录下来,这

些数据在不断积累、汇集的过程中,逐渐成了“大数据”。大数据的定义很多学者

已经给出,但表述各不相同。综合来看,大数据就是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的数据

集合,同时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及IT技术无法对该数据集进行采集、获取、处理

等操作。用户最能切身感受到的大数据表现为:相关企业根据个体在网络上的浏览

痕迹,进行细致的用户需求分析,然后向用户提供定制和个性化的服务。

1.2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通常是指数据的规模大于10TB以上的数据集,可以概括成

“4V”:①数据量大(Volume)。生活在网络时代里,数据的计量单位也在随着数据

量的不断变化而变大。②数据类型多(Variety)。常见的类型有结构化数据、非结

构化的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多类型的数据结构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③价值稀疏性(Value)。大数据时代数据量非常大,但是有价值的数据比

例又很小。④速度快、时效高(Velocity)。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促使数据的

增长速度也急速提高,使各行各业对数据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处理数据

的响应速度也有更严格的要求。

2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不安全的原因分析

2.1外在原因

2.1.1数据本身在传播中具有动态、交互、连续性。大数据时代信息和数

据在传播的过程中是动态化、碎片化的,而有着这样特性的数据在网络中更加容易

被捕捉和搜索,这就加大了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大数据时代用户的数据具有紧

密的交互性,拥有庞大数据量的计算机可以依据用户之间的数据的交互分析出两者

之间的网络关系。所以,一旦某人信息泄露,就有可能因蛛丝马迹而泄露其好友的

个人信息。

2.1.2相关企业过度寻求大数据背后的商业利益。互联网能够及时地追踪

到个体的个人信息,其手段之一就是运用浏览器里的浏览记录和Cookies。如:在

2013年“3·15晚会”曝光有关企业对用户的Cookies信息进行无告知收集,通

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辨别每一个用户的社会阶层、职业、家庭收入等。更有被利

益驱使的企业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变卖用户的个人信息,为自己赢取利润。

2.2内在原因

个人信息主体安全意识薄弱。根据《中国移动语音社交应用行业研究报

告》,预测2017年中国整体网民规模将达8.5亿人,中国移动网民将达7.5亿

人,中国的网民数量呈现稳步的增长趋势[1]。网民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信息

安全事件也频频发生。如:中国铁路12306网站个人用户信息的泄露等。虽然我国

在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但根本原因还是用户的个人隐私保护的

意识薄弱。目前,在国内非常流行的社交网络当属微信朋友圈和新浪的微博。相关

报告指出:微信用户平均每4分钟便会看一下手机微信,新浪的微博更是广大网民

及时了解各类实时专题新闻并进行互动的渠道之一。根据《TIME》(时代周刊)2012

年8月发布的调查显示:“1/4的人每隔30分钟就看一下手机,1/5的人每隔10

分钟就要看一下,1/3的人承认即使很短时间不用手机,他们也会感到焦虑。”这

种过度依赖网络的行为,更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泄露个人的信息。

文档评论(0)

177****04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