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论治经验杨廉方.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带下病论治经验杨廉方

带下病论治经验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者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

有全身或局部症状的疾病。湿热带下属于带下病的一种,其表现为带

下色黄或赤白相兼,或气甚腥秽质黏稠,或见阴痒难忍,或见小腹隐

痛,带下量多,缠绵难愈。带下病是中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根据

其临床变现,大抵与西医学的阴道炎、宫颈炎、急慢性盆腔炎等引起

白带异常的疾病对应,其中湿热下注型带下病多是由细菌性、霉菌性

或者滴虫性阴道炎引起,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和生育质量。

一、病因病机

带下病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

子带下瘕聚。”《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

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认为湿是带下病发病的主因。

又载“……况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

成带下之病哉”,指出脾虚、肝郁、湿热均可导致带下的发生。《沈

氏女科辑笺正》指出:“若湿热则今最多,而亦最易治,其所下者,

必秽浊腥臭,甚者且皮肤湿痒,淫溢欲腐,若大脾虚气虚之症,固亦

有之”,指出了湿热带下的临床表现。

杨老认为,带下属人体的阴液,肾收藏,肝疏泄,经脾运化、输

布,由任脉所司,受带脉约束和督脉温化而生成,维持女性正常的生

理、生育功能。肝气不舒时,疏泄失常,郁滞日久则影响及脾,导致

脾主运化的功能障碍,津液失于疏布,水湿内停,下注于前阴、胞宫

而为带下病。此外,在生理上,带下为阴湿之物,易感受湿邪而发病。

感受外湿,或体内生湿均可导致病理性带下;湿浊雍滞,加之患者性

情急躁等原因,肝失于疏泄,化热下注而成湿热带下;或脾胃运化失

常,湿浊趋于热化;或感受湿热秽浊之毒,毒壅气滞,而为湿热带下。

总之,湿热带下的病理基础是湿邪为患,尤与肝脾胃肾功能密切相关。

其发病机理主要是任脉失固,带脉失约所致;病位主要在前阴、胞宫。

二、治法用方

针对湿热带下的病理特点,杨老分两阶段进行治疗。在湿热明显

时,选用四逆四妙汤加减,方药组成:柴胡18g,白芍18g,枳壳

12g,苍术15g,黄柏10g,生薏苡仁30g,怀牛膝15g,怀山药18g,

土茯苓30g,生甘草6g。方由《伤寒论》中“四逆汤”与《成方便读》

中“四妙丸”加减化裁而来,具有调肝解郁,渗湿解毒之功效。除用

于湿热带下外,本方也用于肝郁脾虚,湿注下焦之阴痒、湿疹等。方

中柴胡苦辛微寒,能疏肝解郁清热;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珍珠囊》中载:“黄柏之用有六:泻膀胱龙火……壮骨髓,六也”,

共为君药。苍术辛苦温,能燥湿健脾;薏苡仁性味甘淡凉,能利水渗

湿,健脾清热;怀牛膝苦干酸平,能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共

为臣药。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能养血柔肝;枳壳辛苦温,能健

脾行气止痛;怀山药甘平,能益气养阴,补脾益肾;土茯苓甘淡平,

能解毒除湿,共为佐药。甘草甘平,能缓急,调和诸药。湿热带下已

去,杨老师强调应该注意“脾为生痰生湿之源”之说,以健脾渗湿疏

肝为主,选用四逆异功散加减。本方由《伤寒论》中“四逆散”合

《小儿药证直诀》中“异功散”组成。方药组成:太子参30g,白术

18g,茯苓18g,怀山药18g,芡实12g,柴胡18g,白芍18g,陈

皮12g,枳壳12g,甘草6g。方中太子参味甘,微苦,微温,补益脾

肺,益气生津,可益脾气,养胃阴;柴胡苦辛微寒,能疏肝解郁清热,

两药合用,疏肝理脾,共为君药。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能养

血柔肝;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能渗湿利水,益脾和胃,

宁心安神;怀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能补脾养胃,生津

益肺,补肾涩精,清热解毒,四药通用能健脾燥湿,肝脾共调。陈皮、

枳壳辛苦温,能健脾行气止痛;芡实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

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本草经百种录》:“鸡头实,甘

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肾之药也。脾恶湿而肾恶燥,鸡头实淡渗甘香,

则不伤于湿,质黏味涩,而又滑泽肥润,则不伤干燥,凡脾肾之药,

往往相反,而此则相成,故尤足贵也。”三药合用,理气调带不伤正,

甘草甘平,调和诸药。

三、强调医贵圆通,注重临证加减

杨老在基础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加减。如带

下腥秽臭气甚者加茵陈30g,白茅根30g;如带下秽浊如脓加芦根

18g,天花粉18g,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