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类职校“六农情怀”浸润式文化育人体系构建
摘要:针对农类职校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学生学农目标不明确及终生为农情怀不深、农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农类职校要改革文化育人模式,构建“基地+活动+平台”农业文化特色鲜明的育人机制,打造农类职校“学、做、创”一体的文化育人主题实践活动,形成“课堂—养殖场或课堂—田间”校企共生共育平台,多层次、全方位地浸润学生“敬农、向农、知农、享农、兴农、志农”的六农情怀,进而增强农类职校办学吸引力,提升学校文化育人影响力,培育学生一生为农的情怀。
关键词:“六农”情怀;文化育人;浸润式;乡村振兴;农类职校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同時强调要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全面推进“三农”工作;明确要求通过环境、精神文化等摸得着、看到见的校园文化培育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突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学农不重视、农业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学生学农目标不明确及终生为农情怀不深、农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农类职校的高质量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学校农业育人文化氛围不浓厚、主题不鲜明、文化育人体系不健全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类职校要深度把握文化育人的内在意蕴,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打造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协同育人效应,创建以开放性、市场性、职业性、企业性、民族性、创新性为鲜明特色的中职农类学校校园文化,不断提高立德树人的广度、深度、厚度、温度,全面提升农类职校育人能力。
自2010年以来,广西农牧工程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与广西钦州农业学校、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广西桂林农业学校等校联合,依托“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广西农类中职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培养与实践”等研究项目,于2010年建成农史馆、2011年建成校史馆及科普教育基地并长期对校内外开放,探索农文化育人新模式。同时将农文化融入思政课、专业课,从理论课堂到环境育人两方面实施农文化育人,取得较好效果。
一、构建鲜明的育人机制,打造“三农课堂”育人平台,培育学生向农、敬农情怀
在实践期间,我校主动构建“基地+活动+平台”农业文化特色鲜明的育人机制,打造农展、农耕、农创的“三农课堂”育人体系,培育学生向农、敬农情怀。
(一)构建“校—企—政”联动、“建—管—营”闭环式农文化育人组织架构
一是学校党委牵头成立农文化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农文化育人基地建设、活动开展、平台搭建,下设农文化基地建设、农文化主题活动开展、校企文化融合、农文化活动监督评价等小组,具体负责基地建设、农业主题活动、企业文化进校园等具体工作的推进。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并相互联系与沟通,基地建设是基础,主题活动是手段,校企融合是平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闭环式农文化育人组织架构。二是不断完善农文化育人制度,保障基地建设与主题实践活动及校企文化融合平台顺利运行。我校先后制订和完善了《农类中职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学校牧场实习管理与运营机制》《农耕园活动开展与评价办法》《萌宠乐园管理与运营机制》《校史馆游客接待管理办法》等,明确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运营机制,最大限度地服务学生参观、学习和实践。三是结合本校专业和产业特点,鼓励校友联合结成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的校友产业联合会。我校主导建设了广西畜牧业职教集团、广西农业职教集团,形成了学校搭台、校友“唱戏”、行业“伴舞”的校、企、行三方共同体,为学生开展生产实习体验、零距离接触企业文化提供了保障。学生将课堂搬到校友产业联合会的养殖场、田间地头,生活、学习均在养殖场或农业产业园,全程体验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全面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使农业文化育人得到有效落实。
(二)打造农展、农耕、农创“三农课堂”育人体系
一是学校党委、团委共同引领,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可供在校生及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和浸沉式体验的校史馆、农史馆、农业示范展示园、农耕园、科普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农业工匠教育基地、创业孵化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廊、农耕文化长廊等,形成集参观、学习、体验、传承、发扬于一体的农业特色文化基地,营造浓厚的农文化育人氛围。我校于2013年建成学生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萌宠乐园等实习基地;随后相继建成农耕园、农业展示园、劳动教育基地和非遗文化展示长廊等实习基地。二是结合思政元素将农文化有机融入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及校史馆、农史馆、农业示范展示园、农耕文化长廊等文化阵地,形成“观、学、做、传、思”五位一体的农业特色文化阵地,不断助推农文化元素进课程、进课堂,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全方位、多途径打造和展示农耕文化,创建学生浸润农耕文化的第一课堂(农展课堂),通过感官式浸润充分激发学生敬农、向农的情怀。三是完善及依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