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导向的可视化证据推理模型构建
数字化实验是实现新技术与化学教学融合的重要手段,是中学化学教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1]。《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倡导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并给出了实施路径,即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受传统实验手段的制约,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让学生捕捉到反应现象的细微变化。“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发生”是借助数字化手段建构实验可视化思路模型的良好知识载体,教学中教师基于教材上的原型实验建立模型后对实际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实验探究,可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认知。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使实验现象可视化。在数据采集及处理技术加持下,学生可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实验证据“可视化”有利于他们深刻理解化学反应,发展证据推理素养。学生分析反应物消失或新物质生成检验的实验设计思想,在实践中逐步深化对化学本质的理解,在过程中实现化学思维进阶,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建构可视化证据推理模型
(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内容结构”部分,将常见的酸、碱、盐纳入“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学习主题由“物质多样性”大概念统摄,指出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围绕于设计活动使学生主动应用物质的化学性质实现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基于证据的分析、推理、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实验能力与思维进阶。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碱、盐的性质及转化,了解定量(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溶液的pH等)和定性(检验CO2与H2O反应生成碳酸、燃烧条件等)两种常用实验分析方法。笔者以构建“可视化证据推理”思维模型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应用“变化观”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本质、科学探究的理解。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笔者开展“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在反应后、反应过程中逐级建构、应用、迭代对化学反应的认知角度,提升思维能力。
(二)数字化手段
1.前置微课
教师引入前置微课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助力学生在课堂中快速进入深度思维层次。合理利用微课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将复杂的教学内容以明晰的逻辑呈现[2]。微课较短,笔者将正课前置内容分解为一个或几个小课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其提前进入学习状态。笔者利用微课1(CO2与H2O反应——验证生成物的产生)、微课2(Na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验证反应物的消失)以教材上的实验原型向学生展示“可视化证据推理”在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可视化”证明反应发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从典型原型实验中提取原始的思维模型,为课堂教学作铺垫。
数字化实验的应用让学生“有备而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实验探究的时空,形成系统的“变化观”。
2.手持技术
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化学课程能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化学事实,运用比较、分類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认识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教师开展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实验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并培养创新意识。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熟悉的、典型的化学物质的变化中提升化学核心素养,笔者借助手持技术实现无明显现象实验可视化(如图1)。化学学科发展的基础是实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验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实验与技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手持技术已经成为化学教学开展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3]。在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中,笔者对于CO2的消失引入手持技术(压强传感器)进行测定,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图像信息的角度分析推理得出实验结论。
二、教学内容和目标及数字化准备
(一)教学内容
探究CO2与NaOH溶液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是围绕核心物质CO2(氧化物)、NaOH(碱)、Na2CO3(盐)的化学性质展开的探究性学习。以重要反应“CO2+2NaOH=Na2CO3+H2O”为知识载体发展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角度,从外显的反应现象深入到反应物和生成物角度来认识化学变化,建立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种类、物质性质、物质组成等宏观的化学反应发生与否的认识思路,利用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差异说明反应物消耗和生成物生成为判据,推断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复杂问题的应用中复习酸碱盐的核心知识,在数字化实验和传统实验结合的实验设计和实施中强化核心物质的典型性质,综合建构与应用“可视化证据推理”思维模型,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深化学生对酸碱盐知识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证据推理与实验探究能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教学目标
①观看前置微课,应用教材上的经典实验“探究CO2与H2O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证明NaOH溶液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建构“可视化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电动脱轨器技术说明书(经典).docx
- 比亚迪-宋MAX-产品使用说明书-1.5TI智联睿逸型-BYD6470MT6B-宋MAX201902.pdf
- 小灵通漫游未来课外试题及答案.doc
- 钱江生化公司2021年财务分析研究报告.doc
- 四大名著《西游记》精品课件中小学生西游记读书分享主题班会课件模板.pptx VIP
- DB65T4601-2022精神卫生福利机构 护理风险评估规范.docx VIP
- 2023年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docx VIP
- 盘古气象大模型.docx VIP
- 2023年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docx VIP
- 小松鼠的大尾巴-课件.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