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1
2025届山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模拟联考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类和大多数其他脊椎动物依靠耳膜将声波压力转化为大脑可以理解的信号,一旦大脑处理了这些信号,就能知道是什么声音、来自哪里、有多响。我们的耳膜是外耳道深端的膜状物,声波经过耳廓进入外耳道,然后振动鼓膜,鼓膜振动就会导致附着在鼓膜上的听骨链发生振动,然后传导到内耳。没有耳膜,世界将是一片寂静。昆虫和蜘蛛这样的动物就没有这样的听觉工具,那么它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多年来的研究已经证明,蜘蛛靠它们的腿毛来“听”空气振动,因为这些毛对附近的声音振动很敏感。不过,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的一项新研究首次证实,蜘蛛通过编织很大的网,“打造”出一种对声音敏感、表面积比蜘蛛本身大1万倍的声学“天线”,将其作为扩展的听觉阵列来捕捉声音。编织蛛网的丝非常细腻且敏感,能够检测到振动甚至构成声波的空气粒子的运动。蜘蛛通过位于腿尖用来抓住蛛网的跗爪上的感觉器官,来检测微小的振动和运动,提前接收到猎物或掠食者到来的信息。
研究团队以学校创新技术综合大楼下的消声室为基地,从校园内的窗户上收集了一些圆网蛛,让它们在一个矩形框架内织网,以便根据研究需要把蛛网放在这个完全隔音的房间里的任何地方。圆网蛛是最常见的一种蜘蛛,通常在傍晚时分在檐前、墙角等处张网,蛛网呈大型车轮状。它们个体较大,呈暗褐色,其中雌蛛长约3厘米。雌蛛的腹部很大,末端有三对纺绩器,与体内的丝腺相通。丝腺分泌的液汁经纺绩器遇空气凝结成蛛丝,用来织网、筑巢和猎食等。
研究人员首先利用3米外不同声级的纯音来观察圆网蛛是否有反应,发现它们竟然能对68分贝(相当于正常交流的声音)的声级有所反应。对于更响亮的声音,则表现出更多类型的行为。然后,研究人员尝试从不同角度播放声音,看圆网蛛是否能找出声音的来源、行为是否有所不同。结果发现,它们不仅能对声源进行定位,而且还可以判断声音传入的方向,准确度达到100%。
为了证实在超宽频率范围内的蛛网移动,研究团队使用激光测振仪对蛛网上的1000多个位置进行了检测。他们将一个迷你扬声器置于距离圆网蛛所在的网中心5厘米处,靠近但不接触蛛网,这样声波能通过空气和网传播给圆网蛛。虽然迷你扬声器发出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会明显减弱,到达蛛网前几乎完全消失,但能继续作为振动波在蛛网上传播。12只圆网蛛中有4只对极弱的信号作出了反应,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感受到蛛网本身的振动。分析表明,精致的蛛网能迅速捕捉到附近空气颗粒由于声波的作用产生的振动,而圆网蛛通过置身于振动的蛛网,可以感知或者说“听到”声音。
据观察,圆网蛛在感知声音时,要么蹲下,要么在网上伸展。虽然这种行为在过去也曾被注意到,但没有得到详细的解释,而这次研究人员将蛛网与圆网蛛的“听觉”感知联系了起来。他们表示,这很可能是圆网蛛通过蹲下或伸展的动作主动改变蛛丝的张力,对丝网进行“定制”,以便能听到不同类型的声音,类似我们旋转汽车收音机旋钮以找到最喜欢的电台。接下来,研究团队还想测试其他类型的织网蜘蛛是否也使用它们的蛛网来“外包”听觉。
(摘编自李忠东《蜘蛛织网的大智慧》)
材料二:
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指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科普的理念需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从过去侧重于传播科学和技术知识,转向弘扬科学精神,传授科学方法,树立科学观念。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从科学是什么转向科学为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个观念的转变,而且涉及科普方式和方法的转变。
比如,以前的太阳系有“九大行星”,而在2006年8月之后,冥王星被“降级”了,于是太阳系就只有“八大行星”。可见,科学知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有可能被更新和修正。但是这种更新和修正的背后体现的却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如果我们的科普仅仅告诉人们如今太阳系有“八大行星”,而没有解释为什么从“九”变成了“八”,那么这样的科普就是有问题的,因为它似乎是在灌输某种知识,而非去解释这种知识背后的逻辑。
用这个例子是想表明,如果我们希望通过科普培养公众的科学理性,让他们掌握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精神,那么就需要把科普从解释科学是什么转向科学为什么。因为“科学的精髓是其方法”,卡尔·萨根也说过,如果我们向广大公众只讲解科学的成果和发现,而不讲解严格的科学方法,那么普通人怎么能够区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
如果我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年八省高三语文高考演练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南通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第一次模拟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龙岩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检测考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邯郸市五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检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安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第三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3-2024学年南京一中高二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3-2024学年上饶市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3-2024学年烟台市高二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3-学年毕节市精诚中学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