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爱国诗人、学者。前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格律诗理论的倡导者,
提出“三美”主张。
◆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年发表第二部诗集《死水》;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人物轶事——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可就是店老板还就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毕业典礼上,惯例就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然后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就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有人说:“国家就是腐败的,到处丑恶,不值得爱。”闻一多痛心地反驳道:“不对,只要就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他常把自己的诗寄给国内的朋友们,也常常提醒道:“不要误会我想的就是狭义的家,我所想的就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人物评价
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意象
红烛蜡炬;
大声朗读诗歌,尽可能做到沉浸其中,含英咀华。;
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
二、意象解构,品味内涵
任务一:请大家找出“蜡炬”和“红烛”这两个意象在李商隐、闻一多的诗中分别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
二、意象解构,品味内涵
任务二:结合诗句初步感知二者的象征意义是否相同。;
目光°
2.“光”又有什么内涵或象征?
光是烛的灵魂,而光的发出需要燃烧自我。这象征着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照亮世界的理想信念。;;
“蜡炬”与“红烛”可谓“象”相似而“意”不同,是什么导致了它们的不同?;
闻一多1923年
苏联提供援助,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日军在长沙肆意枪杀中国平民;
胡适力倡研究旧国学;
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
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
三、知人论世,深入体悟
闻一多笔下“红烛”意象的象征内涵是比较固定的,但是诗人每次面对“红烛”的情绪却是不一样的,观看视频朗诵,请你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绪。;
第一节;
作者在面对红烛时,每一节都表达了不同的情绪,有矛盾,有迷惘,有感伤,也有赞颂、激励和期待。这些情绪一直在不停地波动,但最终所有的情绪都让步于肯定与期望,这其中包含着对理想的执着与憧憬。这种情绪的波动是青春的激情。闻一多这首诗的时候正好是24岁,他正值青春激昂的年纪,除了青春的锐气所引起的情绪扬抑,请大家想一想,这背后有没有时代的因素?这种情绪的抑扬有什么表达效果?;
时代背景
1923年
苏联提供援助,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日军在长沙肆意枪杀中国平民;
胡适力倡研究旧国学;
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
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
(1)闻一多写诗的1923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天翻地覆的一年。一方面苏联提供了援助,要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而另一方面日军则在长沙肆意地枪杀中国平民。一方面胡适力倡研究国学,同时毛泽东创办了新时代的杂志。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的校长职务,但是另一方面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所以这是一个到处充满着动荡冲突和分裂,也到处燃烧着绝望怒火的1923年。
绝望的怒火也盛开着希望和转机的曙光,而这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