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摘要】病因病机分析;免疫损伤,毒性胆汁酸的淤积致肝气郁结血瘀于肝络,久病必虚,肝病及肾脾气虚。辨病、辨证及治疗:用西药对症,中药疏肝利胆补气化瘀,清热利湿解毒疏肝补肾,柔肝化瘀健脾补肾。讨论:中药为善扶正补虚、活血化瘀、疏肝利胆、补肾柔肝。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改善肝内循环,提高肝细胞供氧状态,有利于PBC的恢复。
【关键词】化瘀补虚;保护肝细胞;调整免疫功能;促进胆汁代谢。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为一种原因尚不清楚的慢性肝内胆汁郁滞,最终形成肝硬化及肝功能衰竭。临床多见疲乏无力,全身瘙痒、黄疸,色素沉着、黄色瘤。也可见腹痛、恶心、呕吐、水肿、腹水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表现。此病多发生于中年妇女,女性发病约占80%~90%。国外文献报道该病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目前已高达30例/10万人。从临床主证看相当于祖国医学“胁痛”、“腹胀”、“黄疸”、“症积”、“癖块”、“臌胀”等范畴。
1临床表现
皮肤瘙痒、黄疸、尿色深黄、粪色变浅、皮肤色素沉着。
疲乏无力、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体质量减轻。
脂肪泻、皮肤粗糙、夜盲症,骨软化、骨质疏松、出血倾向。
黄色瘤。
肝脾肿大、蜘蛛痣和贫血。
晚期皮肤黏膜出血、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肝性脑病。
可伴干燥综合征、硬皮病、钙化——雷诺症——皮指硬化和毛细管综合征,慢性甲状腺炎的相应表现。
2病因病机
本病是Ahrens等于1950年命名,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一般认为与感染、中毒、环境因素有某种联系,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损伤有关,毒性胆汁酸的淤积,对病变的加重与病情进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其病理特点为肝内胆管非化脓性炎症,伴有胆管破坏、门脉周围炎症及肝实质碎屑状坏死,最终进展为肝硬化。
祖国医学认为饮食不洁、生冷不忌则污浊秽痰湿郁滞中焦。气血郁阻,脉络壅塞,气、血、湿、浊搏结。肝主疏泄,其特性是主升发喜调达,而恶抑郁,通过调畅周身气机,使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从而维持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正常。肝调畅气机并疏通血脉,疏泄胆汁,助脾胃运化功能。肝脏受损之后疏泄功能失常,造成气机不力,肝气郁结。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行血不力,造成血瘀于肝络。肝胆相表里,气滞血瘀影响胆汁疏泄导致肝胆气滞。肝气不疏则横克脾胃,脾的运化失职,湿热内生,蕴蒸肌肤,因而出现瘙痒、黄疸、胁痛、腹胀、症积。脾虚统血不力则皮肤粘膜出血。“状人无积,虚人则有之,积之所成,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此病气虚是主要内因,气虚则疲乏。肝肾同源,肝病久则及肾,肾主骨,肾虚骨痛,骨病。肝开窍于目,久病则虚出现夜盲。
3辨病与辨证
辨病
中年以上妇女,出现不明原因瘙痒,肝和/或脾肿大,黄瘤。
生化检测:硷性磷酸酶广泛分布于人体的骨、肝、肠等组织内,成人血清ALP主要来自肝,半衰期为7d左右。在胆汁淤积、肝脏炎症及肝癌时,肝细胞过度制造ALP,经淋巴道及肝窦进入血液使血清ALP升高。PBC患者96%可有血清ALP水平的升高,可见于疾病的早期及无症状患者。
免疫学检测:线粒体抗体,血清AMA诊断PB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5%,如果患者AMA高滴度阳性,并存在典型的症状及生化异常,不需要做肝穿活检,即可作出PBC的诊断。免疫球蛋白PBC患者体液免疫异常,表现为高γ-球蛋白血症,特征表现为IgM的增高,70%~80%的患者IgM呈多克隆性增高,可见于本病的早期阶段。
影像检查:超声、CT和MRI扫描等影像技术主要用于除外胆道梗阻和肝内占位性病变。有条件可做肝活检。组织学显示胆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伴胆管增生,后期胆管消失,代之以纤维化。如见到肉芽肿,则对诊断很有助。
中医辨证
气虚血瘀、肝胆郁滞型:证见乏力、瘙痒、胁痛、腹胀、纳呆、舌淡苔黄、脉沉弦。辨证分析:气虚则疲乏无力。瘙痒乃为脾气虚而发,正如经云:诸痒为虚。《证治要诀并类方》所述“有脾虚身痒,本无疥痨,素非产蓐,洁然一身,痒不可住,此乃脾虚所因”。气为血之帅,气虚则统帅推动不力则血运不畅,血瘀于肝络则胁痛,腹胀,脉弦。纳呆、舌淡皆由脾气虚,运化不力所致。
湿热蕴结,肝郁肾虚型:证见乏力、黄疸,黄色瘤、纳呆,消瘦、腰背及肋骨疼痛,右胁胀痛,肝肿大,舌淡苔黄腻,脉沉濡或沉细。辨证分析:乏力、纳呆舌淡,脉沉、消瘦,是气虚所致,虚是此病之本。脾虚运化不力,湿热内生,蕴蒸肌肤,气血湿浊搏结郁于肝胆则成黄疸或发黄色瘤。肝郁而失疏泄,气机失调,肝胆升降出入运动失衡则胁肋胀痛,肝肿大。肝肾同源,肝久病及肾,肾主骨,肾虚则腰背肋骨疼痛。
气滞血瘀、脾肾阳虚型:证见腹胀、纳呆、重度黄疸、水肿、腹水、皮肤粘膜出血,舌胖舌质紫、苔黄、脉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