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能源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英文名称:EnergyChemistry
学分:2
学时: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0学时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程
授课对象:应用化学专业学生
教学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修读学期:第6学期
一、课程描述和目标
能源化学课程以能源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化学、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能源的分类、性质、用途、利用、高效转化等,以能源的合理、高效、持续利用为目标,进行能源转化效率的提高以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等。能源化学侧重于化工化学方面,介绍太阳能、氢能、核能、化学电源、生物质能以及风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技术,它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目标1:系统地掌握能源材料功能化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能。
培养目标2:具有分析和解决新能源材料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目标3: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组织沟通能力。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权重
指标点6-2.能够基于化学和化工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结合相关的应用背景知识,系统评价解决方案或实验、生产实践对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可能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0.5
5指标点7-1.具有环境保护的自觉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了解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方针与政策、法律与法规。
课程目标2
0.25
指标点7-2.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专业领域复杂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或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课程目标3
0.25
(注:要求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应是一一对应支撑)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及重、难点(含德育要求)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能源、新能源及新能源技术。
了解能源利用的发展趋势、理解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重点:当前技术前沿进展
难点:能源开发与国计民生的关系
德育要求:国家能源安全
1
课堂教学
1,2,3
2
太阳能-热能交换技术,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太阳能光伏并网。
了解太阳能供暖、制冷和蓄热的特点和应用,掌握光伏发电材料和效率提高方法,及并网原理。
重点:光-电、光-热转换原理
难点:转换原理
德育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4
课堂教学
1,2
3
氢能的制取,提纯,储运及应用技术
了解不同制氢方法的原理及特点,和氢气储运过程中的安全,掌握氢气高效应用技术。
重点:氢气的储存原理及方式
难点:氢气的储存技术
德育要求:绿色发展
4
课堂教学
1,2
4
核能,核变技术,核供热,及核废物的处理与核安全等。
了解核能的特点,优势及用途,掌握核裂变及核聚变的原理,核废物的管理及处置的原则。
重点:核能利用原理
难点:核能在新能源中的地位
德育要求:国家能源安全
4
课堂教学
1,2
5
镍氢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燃料电池,铝电池及液流电池。
了解各种电池的工作原理,特点及电极材料,掌握不同电池的制造工艺技术。
重点:电池的储能及能量转换原理
难点:器件工作原理
德育要求:节能理念
8
课堂教学
1,2
6
生物质能,生物质能的利用技术,生物质能的转换技术。
了解生物质能的特点、分类,掌握生物质能的物理转换技术和化学转换技术。
重点:生物质能的转换途径
难点:成本与性能的均衡关系
德育要求:可持续发展理念
4
课堂教学
1,2
7
风能,风力发电系统,风机技术发展
了解风能利用的发展历程,风机技术,掌握风能的理论计算和风机系统
重点:风能利用的前提基础
难点:能量效率的提升方式
德育要求:德育要求:可持续发展理念
4
课堂教学
1,2
8
海洋能,地热能和可燃冰的特点、开发与利用
了解海洋能,地热能和可燃冰的特点及其利用技术,掌握潮汐能发电,温差发电和盐差发电,以及可燃冰的开采技术
重点:能量转换原理
难点:开发的成本及可操作性评价
德育要求:可持续发展理念
3
课堂教学
1,2
合计
32
四、课程教学方法
集中讲授、自主学习等方式
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一)考核方式及具体要求
序号
教学环节
课程目标1(分值)
课程目标2(分值)
课程目标3(分值)
合计
1
平时作业
20
0
0
20
3
课程小论文
10
5
15
30
4
期末考试
20
15
15
50
课程目标对应分值
50
20
30
100
(二)考核与评价标准
1.平时成绩考核与评价标准
分值
观测点
90-100分
70-89分
60-69分
0-59分
作业
按时完成,90%以上的作业内容齐全,基本知识点理解、掌握到位。
按时完成,70%以上的作业内容齐全,基本知识点理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