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docx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读中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读中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预学单。

课前谈话:

齐读学过的诗PPT《鸟鸣涧》:写的哪里的景色?这样的景色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PPT《暮江吟》,这样的景色是哪个季节?从哪里看出?天上一个月亮,地上只有一颗珍珠?对不?不是,哪里还有?大小?天上难道只有一轮弯月吗?

有一首诗没学过,但背过,PPT《鹿柴》,这句诗中写的什么“复照青苔上”?会是什么样子?

教学过程:

导入:齐读课题,简介五言律诗。

预学反馈,初知大意,读出音韵之美。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PPT出示预习单第1题——PPT出标准: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读——生生按标准评价。

理解诗句,初知大意。(9分钟)

抽生用自己的话从题目开始逐句说大意。

题目+首联,一起处理,需要点一下“秋”字,题目与首联相互呼应,开篇点题。评价:结合注释,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颔联。引导学生加修饰词再说具体点。说到了修饰词表扬肯定。评价:加修饰让大意更具体。

颈联。“喧”,有什么喧哗声?关注字形,口字旁理解“下”字,PPT勾联“飞流直下三千尺”与“烟花三月下扬州”,生选择一个是顺流而下,一个是从高往低处落下,你认为是哪一种?顺势理解:顺流而下。评价:联系已学诗句,理解大意。

尾联。随意:换词。歇:花草凋零,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的山中曾经怎样?(花团锦簇、万紫千红……),从而理解整联。评价:对比想象,理解大意。

读出节奏:

诗歌本身就有它的节奏,这首一首五言律诗,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3划分。我们试着来读一读,读出停顿,感受它的节奏和韵律。

PPT带节奏全诗——齐读(读出节奏)。

二、感悟情境,初步体会动静态描写,读出画面之美。

(一)听读感受,整体感知。

王维的诗有个特点,就是PPT“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音乐之中走进这美丽的画卷。想像自己就在这秋日傍晚,雨后初晴的山林中,配乐范读: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宁静、美丽、舒适、悠闲、舒服……)

因为诗人身在这“空山”,远离闹市,所以带给我们这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秋山晚景吧!(板书:秋山晚景图)。

(二)引读首联,创设情境。

PPT:走出家门,诗人举目四望,看到了——空山新雨后,感受到了——天气晚来秋。(PPT诗句首联)。

雨后的山林空旷宁静,凉意阵阵。你们去过这样的山林吗?

抽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三)联系生活,想象画面,识别动静。

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走进这雨后的山林。

PPT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读)

PPT:想象一下,此时此刻,王维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板书:诗中画)

思考——同桌说——抽生

预设1:明月照松的画面。板书:明月照松

相机勾联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引导想象感受雨后松针上的水滴在月光下晶莹剔透,璀璨如宝石、美丽似珍珠。教静态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引导想象山林茂密,地面湿漉漉的,长满青苔,月光透过松林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了斑驳的光影,映照在湿漉漉的青苔上、遍地金黄的落叶上,绿色与金黄的光影交相辉映。

预设2:清泉流石的画面板书:清泉流石

泉水清澈见底,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砂石、游动的鱼,沉入水底的落叶、松果。雨后的山泉水量充沛,从石缝中流过的泉水跳跃着,唱着哗哗的歌。

预设3:明月映照清泉的画面

皎洁的月光洒在清泉之上,跳动的水面不时映射出银亮的光,仿佛透明的飘带上闪烁的宝石光芒。

师出动静:一轮皎洁的明月静静地照在青翠的松林之上,这样的画面,就叫静态描写;而清泉却是流动的跳跃的,这样的画面就叫做动态描写。)

诗人用了这10个字即写了动又写了静,不仅如此,诗人还写了——PPT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什么描写呢?这样的描写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说画面——判断动静。

预设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画面。板书:竹喧莲动

青翠的竹林,碧绿的莲叶晃动着,渔舟刚刚划过,水面上漾起层层涟漪。

预设5:听到的声音

不时传来的鸟叫声;松鼠悉悉索索穿过铺满落叶的地面的声音;浣女回家路上的歌声、喧闹声;莲叶摇动的沙沙声。那么大的山林却听得到这鸟叫的声音呢?

读出动静的变化。

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这一静一动,不同的美吧!

师生引读——同桌练读——男女合作读。

真美!天色已暝,却又皓月当空;青松如盖,空山却如桃源灵动美好。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感叹——(PPT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看着、听着、想着,诗人就吟诵出了这样的诗——(PPT《山居秋暝》)难怪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板书:画中诗)

三、体悟诗情,吟唱欣赏,读出精神之美。

1.了解诗人经历。

这画中的诗妙

文档评论(0)

小学教育之窗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小学教育之窗主要提供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教学设计定制服务;还提供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计划及总结的定制服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