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杨氏之子》小学语文教案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杨氏之子》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杨氏之子》。

-能准确认读“诣、禽”等生字,会写“梁、诣”等生字。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能准确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1.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能准确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习文中人物语言的表达技巧,体会语言的风趣机智。

2.2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古今异义词,如“为设果,果有杨梅”中省略句的理解,“诣”“乃”等字词的古今含义差异。

-深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之处,感受他的机智聪慧,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运用这种语言智慧。

3.教学方法

3.1朗读法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美,通过反复朗读,能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再教师范读,明确朗读节奏;最后学生模仿朗读,逐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例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教师范读时,通过在关键处停顿,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节奏。

3.2情境教学法

-创设故事中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对话和心理。如在讲解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杨氏之子,面对孔君平的调侃,如何巧妙应答,从而深入体会人物的机智。

3.3小组合作探究法

-针对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如讨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的巧妙之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然后汇总形成小组观点,再与全班同学分享交流。

4.教学过程

4.1导入新课

-讲一个古代机智少年的小故事,比如曹冲称象的故事。提问学生:“同学们,曹冲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在古代还有很多这样聪明机智的少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这样一个少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

4.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2.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读音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如“诣(yì)”这个字比较难读,要重点指导。

-4.2.2教师范读课文,在范读过程中,明确朗读的节奏。例如,“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让学生边听边在文中标记出停顿的地方。

-4.2.3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再次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2.4全班齐读课文,整体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4.3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4.3.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遇到不懂的字词,先自己思考,尝试用学过的方法解决,如联系上下文、拆字法等。

-4.3.2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例如,对于“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为”字在这里的用法和意思。

-4.3.3教师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对于“诣”字,解释为“拜见”,举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让学生理解这个字在古文中的用法。

-对于文中的省略句,如“为设果”,引导学生理解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补充省略的成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4.3.4在理解字词和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例如,有学生可能会这样讲述:“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家,于是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4.4深入分析,体会妙处

-4.4.1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学生:“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文档评论(0)

135****258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