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线圈单元(线圈和集磁器)是电磁成形工艺的核心设备,工作线圈的寿命与
工作效率是成形工艺好坏的衡量指标。线圈单元的寿命往往是有限且不可预测的,
电磁成形工艺的发展受到线圈寿命问题的制约,而线圈单元的使用寿命主要受到
机械载荷与热负载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线圈单元热负载过大不仅会导致线圈的绝
缘老化,而且会影响线圈单元的机械强度,若能减小线圈单元的热负载将极大地
改善线圈单元寿命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带冷却系统的磁脉冲连
接线圈单元结构,在不影响线圈单元连接能力的情况下减小热负载。
首先,对线圈单元的生热与冷却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放电间
30s13kV20℃
隔、线圈电压的条件下,以的水为介质,线圈单元冷却效果:冷却
2
回路截面积为28.26mm、水流速为1.30m/s,可使集磁器的温度不超过30℃;冷
2
却回路截面积为22.80mm、水流速为0.5m/s,可使线圈温度不超过30℃。
LS-DYNA--
然后,使用软件对电磁脉冲连接过程进行磁力热耦合场数值模拟
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在不对线圈圆角区域进行约束的情况下,线圈圆角区域受
到的等效应力最大,峰值达到229MPa,该应力已经接近线圈材料的抗拉强度
(240MPa),且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对线圈圆角处进行约束后,受力情况有所
改善,应力降低到140MPa,局部最大应力为176MPa,空心线圈的强度足够;线
圈单元的温度在30s内可以降到30℃以下;相对于实心匝线结构,空心匝线不影
响线圈电流分布。以上结果表明,空心匝线线圈满足电磁脉冲连接工艺的需要。
-
最后,对端子线缆磁脉冲连接单元进行实验测试,端子连接的最优放电电压
为13kV,对应连接接头抗拉载荷超过15kN,显著高于技术要求。线圈单元的测
试在此电压下进行。实心线圈实验测试结果显示:放电为13kV的情况下,单次
放电集磁器的温升为4.6℃,理论计算结果与其相差1.1%,吻合度高。空心线圈实
验测试结果显示:线圈单元中通入冷却介质不会影响放电电流;使用流速为1.05m/s、
1.13m/s的水分别对线圈和集磁器进行冷却,二者的温差稳定在11.7℃,达到了预
期的冷却效果;线圈在放电200次后无变形和损坏,认为线圈的结构是可靠的。
关键词:磁脉冲连接;线圈单元;集磁器;焦耳热;通水冷却
I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ecoilunit(coilandfieldshaper)isthecoreequipmentoftheelectromagnetic
formingprocess,andthelifespanandefficiencyoftheworkingcoilareindicatorsofthe
qualityoftheformingprocess.Thelifespanofcoilunitsisoftenlimitedand
unpredictable,andthedevelopmentofelectromagneticformingtechnologyis
constrainedbytheissueofcoillifespan.Theservicelifeofcoilunitsismainly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补白”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pdf
- “互联网 ”支教模式下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X小学为例.pdf
- “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语文美育实践研究.pdf
- “全学科阅读”视角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pdf
- “三疑三探”模式下高中生“文化理解”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以传统山水画鉴赏为例.pdf
- “新课标”视阈下初中音乐教材内容及实践研究——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pdf
- 《语文建设》刊载中学小说教学论文及其启示研究(2000-2023).pdf
- 6E教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应用.pdf
- APOS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研究.pdf
- D公司研发人员激励机制优化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