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摘要
近几年来,山东、河南等地陆续曝光陈春秀、苟晶等多起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
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现实中除了冒名顶替上大学之外,还存在冒名顶替入职、冒名顶替
获得就业安置待遇等事件,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2020年《刑法修正案(十一)》
增设了冒名顶替罪,这为预防和惩治冒名顶替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刑事法律依据。
作为新增设的罪名,目前还未被适用于司法实践之中,相关的司法解释也尚未出台,因
此,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中理解和适用本罪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历史上相关法典中,已有将冒名顶替行为作为犯罪予以追究的先例,近年来发
生的冒名顶替典型事件也证明了冒名顶替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宪法、民法、行
政法等法律对冒名顶替行为的规制存在局限,“法条缺位”的现状急需得到解决。这对
于冒名顶替行为入刑起到了助推作用,因此,增设冒名顶替罪既有悠久的法律文化传统,
又有坚实的民意基础,这是本罪入刑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从冒名顶替罪的构成要件分析,本罪的客体应是单一客体即社会公共秩序,如果将
本罪客体定位为复数客体,则无法规制有合意的冒名顶替行为,将导致规制范围限缩。
本罪的客观方面中,行为人实施了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
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行为。这里应把被顶替者是否知情作为“盗
用”和“冒用”的判断标准,若不知情,为“盗用”;若知情,无论是放弃、出借、交
易身份则都为“冒用”,“盗用”和“冒用”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应是并列关系。本罪的
主体是一般主体,不包括单位、不包括知情但无合意的被顶替者。冒名顶替罪的主观方
面只能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冒名顶替罪的停止形态方面,“着手”时间点的判断对于界定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
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罪行为方式应分为两个阶段,冒名是预备行为,顶替是着手行为,
即盗用、冒用他人身份且未能着手实施顶替行为是犯罪预备。着手实施顶替行为,取得
了相应的资格或待遇是既遂,如果由于非本人意愿没有实现犯罪目的,是未遂。根据共
同犯罪的理论,结合案例对本罪正犯与狭义共犯的认定进行逐一分类论述,有合意的被
顶替者能否成立本罪帮助犯,需要判断其是否与顶替者存在通谋行为。罪数形态方面,
国家工作人员犯本罪的特殊条款是法律拟制,以数罪并罚论处。前置冒名行为若构成犯
罪,与顶替行为相牵连,则构成牵连犯而不是想象竞合犯。从犯罪构成四要件方面对冒
I
名顶替罪与代替考试罪、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盗用身份证件罪、招摇撞骗罪和侵犯公民
个人信息罪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界分。关于本罪的犯罪类型,应厘清本罪属于状态犯,
不溯及既往,不追究以往冒名顶替者的刑事责任,但对其取得的相应资格或待遇,应予
以纠正,以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关键词:冒名顶替罪,社会危害性,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形态
II
ABSTRACT
Inrecentyears,Shandong,HenanandotherplaceshaveexposedChenChunxiu,GouJingand
otherincidentsofbeingimpersonatedtouniversity,whichhasarousedwidespreadconcerninthesociety.
Inreality,inadditiontogoingtocollegeunderafalsename,therearealsoeventssuchasenteringajob
underafalsenameandobtainingemploymentandresettlementbenefitsunderafalsename,which
seriouslydisruptthesocialpublicorder.In2020,theCriminalLawAmendment(XI)addedthecrimeof
impostor,whichprovidesacriminallegalbasisforpreventingandpunishing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