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第一節DIC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一、DIC的病因
DIC的病因分類如表13-1所示。
;二、DIC的發生機制
1.組織嚴重損傷-啟動外源性凝血途徑
2.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啟動內源性凝血途徑
3.血細胞大量破壞,血小板被啟動
4.其他促凝物質釋放
羊水、癌細胞、異物
胰蛋白酶
蛇毒
Ag-Ab
;二、DIC的發生機制
;1.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功能受損
2.肝功能障礙
3.血液高凝狀態
4.微循環障礙
5.纖溶系統功能受抑制
;一、分期
根據DIC的病理生理特點和發展過程,典型的DIC可分為三期,即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和繼發性纖溶亢進期,其各期特點見表13-2。
;二、DIC分型
(一)按DIC快慢分型
1.急性型:常見於嚴重感染和休克、嚴重創傷、羊水栓塞、血型不合的輸血、急性移植排異反應等。
特點:DIC可在數小時或1~2天內發病,臨床表現以休克和出血為主,病情迅速惡化,分期不明顯。
2.慢性型:常見於惡性腫瘤、膠原性疾病、慢性溶血性貧血等。特點:發病緩慢、病程較長。
3.亞急性型常見於惡性腫瘤轉移、宮內死胎等。
特點:數天內形成DIC,患者的臨床表現介於急性與慢性之間。
;二、DIC分型
(二)按DIC的代償情況分型
1.失代償型(顯性DIC):急性DIC。
特點:凝血因數和血小板的消耗超過生成。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原等凝血因數明顯減少,患者常有出血和休克等。
2.代償型(非顯性DIC):輕度DIC。
特點:凝血因數和血小板的消耗與其代償基本上保持平衡。
3.過度代償型:慢性DIC或恢復期DIC。
特點:患者機體的代償功能較好,凝血因數和血小板代償性生成增加,甚至超過消耗,臨床出血及血栓形成症狀不明顯。
;(一)出血(凝血功能障礙)
機制:1.凝血因數消耗
2.纖溶系統啟動
3.血管通透性↑
表現:1.皮膚出血
2.黏膜出血
3.內臟出血
;(二)休克
DIC引起的休克常有以下幾個特點:①突然出現或與病情不符;②伴有嚴重廣泛的出血及四肢末梢的紫紺;③有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出現;④對休克的綜合治療缺乏反應,病死率高。
;(三)多系統器官功能障礙
原因:微血管內廣泛的微血栓形成,阻塞微血管,引起不同臟器、不同部位組織細胞缺血缺氧,而發生代謝、功能障礙或缺血壞死,嚴重者可導致臟器功能不全甚至衰竭。
表現:輕者僅表現出個別臟器部分功能異常,重者常會同時或相繼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臟器功能障礙,形成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MODS是DIC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
DIC患者可伴有一種特殊類型的貧血,即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
特點:外周血塗片中可見一些帶刺的收縮紅細胞,可見新月體、盔甲形等形態各異的紅細胞碎片,稱為裂體細胞。由於裂體細胞脆性高,很容易發生溶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