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上下相连的“深衣”服制。深衣的裁制在尺寸和样式上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具体来讲体现为:上衣用布六幅,下裳用布六幅,共十二幅,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袖口为圆形,如规,象征应规而行;方形的交领如矩,寓意遵礼法而不逾矩;背面的中缝延伸至脚踝,依旧笔直如墨线,象征着为政端方正直;下衣的底边如秤杆秤锤,显示出公平正义的处世智慧。
(摘编自邹蕴《庄子的“宇宙身体”观及其美学意涵》)
材料二:
深衣是《礼记》记载的一种极具传统文化内涵的服饰,从古至今都备受学人关注。古人对深衣形制的研究由来已久,现存“深衣”文献的记录最早可溯源至《礼记》。古代儒者解析深衣形制多采用文字考释的方式逐句解经,此方式有利于对经文内容做细致深入的分析,但难以突显诸家在深衣形制观点上的差异。从先秦至唐代与深衣形制相关的文献多集中在唐代《礼记正义》中。据《礼记正义》记载,汉唐经学家在解释“衽”时认为,衽在深衣裳幅之旁。宋至宋末元初,衽在裳(或衣裳)旁,属连之不殊裳前后。其中司马光、朱熹、金履祥所言之“衽”不包括衣之两旁,仅在裳处;而陈栎《深衣说》中的“衽”则指衣裳两旁,不仅限于裳,此处的衣裳两旁,是指深衣穿着状态下的两侧。元明时期,衽为上衣衣襟,具体指前襟相交时胸前之左右幅。清代,衽在裳旁,是下裳两侧斜裁交裂的部分。
诸家对深衣之“衽”位置理解的差别,还直接引发了深衣形制——即衣裳布幅分布和下裳裁制方法的差异。宋至宋末元初时,深衣之“衽”是深衣穿着两襟相掩后,在腋下之裳旁,属连之不殊裳之前后的部分,即衽是裳旁边之斜裁部分,裳右边的前后衽是分开的,左边前后衽是缝合在一起的。此深衣裁制用布十幅,衽不需单独记幅。上衣四幅,衣身用布二幅,衣袖用布二幅。下裳六幅,裁制用交解之法:每一幅交解为两片,一头广,一头狭,狭头之长是广头之半,狭头向上连属上衣。因此,上衣衣身二幅中屈反折为四片,下裳六幅交解为十二片,上衣一片连接下裳三片。
元明时期,深衣之“衽”指上衣左右斜裁之衣襟。此深衣裁制用布十一幅,上衣五幅,衣与袖各二幅,比宋至宋末元初时期的深衣多连属左右衣襟的“衽”一幅。下裳六幅,裁制亦用交解之法,由六幅交解为十二片。因此,深衣上衣衣身二幅中屈反折为四片,加“衽”用一幅斜裁为二片,共六片。
清代时,深衣之“衽”被解读为深衣下裳旁布幅交裂的部分。此深衣形制用布共十一幅,上衣五幅,衣身用布二幅,衣袖用布二幅。衽用一幅,似元明时期斜裁,但仅接右外襟,无左内襟。下裳六幅,采用正裁搭配交裂的方式,下裳前后四幅皆正裁,为八片,唯有两侧之衽用布二幅斜裁为四片,共十二片。
古时困扰儒生的深衣之“衽”,正是今天解读历代深衣之制的关键。经文中对具体形制规范记载的欠缺,让“衽”具有了可以想象的空间;而不同时代对“衽”的诠释,则是儒者基于本朝服装对深衣进行想象重构的具体表现。中国古代深衣考辨史,揭示了以儒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造衣制物的思想理念,是历代儒生的服饰理想与精神寄托;同时,它还是映照历代服装的一面镜子,随着时间的更迭,勾勒出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轨迹与时代风貌。
(摘编自黄梓桐《对深衣之“衽”的想象与重构——“中国古代深衣考辨”再解读》)
材料三:
古代深衣制度中的“衽”长期以来困扰着学者们,直到马山楚墓出土成系统的袍服实物提供了关键证据。根据文献与实物印证,“衽”是指在制作衣物时,于“上衣”“下裳”、领、缘各部分剪裁完毕后,额外正裁两块相同大小的矩形衣料作为嵌片,并将其分别嵌缝在两腋窝处,即“上衣”“下裳”与袖腋三交界的缝际简。文献中,“衽”通常指交领下方的衣襟(左衽或右衽),但在狭义上特指汉代人所说的“小要(腰)”,即袖腋处的特殊设计。《礼记·玉藻》提到“深衣三祛,……衽当旁”,郑玄注释指出“衽”的形状可以是向上或向下逐渐变窄的设计,因此得名“小要”。孔颖达进一步解释说,这种设计在棺材制作中也有应用,用于固定棺缝,其形象两头广中间小,类似于燕尾榫或鱼尾榫。考古发现表明,衣服上的“衽”是将一块矩形布料扭转90-180度后插入袖腋处,中部形成束腰状,不仅增强了衣物的贴合度和舒适性,而且其轮廓和功能恰与木工中的“小要”相似。通过这些实例和文献记载的对比,可以确认“衽”即是古深衣制度中这一难以理解的部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打破了两千年来对“衽”的误解,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深衣的具体形制及其文化意义,特别是解决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高考二模地理试题.docx
-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考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docx
- 2025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八角楼教联体多校联考中考二模英语试题.docx
- 2025年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中考一模英语试题.docx
-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docx
- 黑龙江省2025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数学试卷.docx
-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docx
-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部分学生调研检测地理试题.docx
- DB52T 478-2018 湄潭翠芽茶规范.docx
- DB52T 1229-2017 地理标志产品 务川白山羊.docx
- DB52T 1278-2018 精准扶贫 贫困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 管理规范.docx
- DB52T 1187-2017 地理标志产品 三穗鸭.docx
- DB52T 1233-2017 地理标志产品 盘州红米.docx
- DB21T 3745-2023 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立地评价技术规程 .docx
- DB52T 1279-2018 精准扶贫 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资金管理规范.docx
- DB52T 621-2010 贵州无公害茶叶产地环境条件.docx
- DB52T 778—2024大块煤样的采取方法.docx
- DB52T 1188-2017 绿色贵州 农产品生产.docx
- DB52T 735-2011 麻疯树育苗技术规程.docx
- DB52T 771-2012 华山松相对树高曲线表.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