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23.“蛟龙”探海》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23.“蛟龙”探海》教案.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2024)教案

23.“蛟龙”探海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掌握文中生字词,了解“蛟龙号”相关科学知识,梳理深潜事件要点。

2.通过分析文章结构与说明方法,提升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赏析科技类文本。

3.体会“蛟龙号”团队精神,感受中国载人深潜成就,激发对科学探索的热爱与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的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关于本文中的“蛟龙”、作者、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把握文章写作手法,体会人们对科研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通过播放视频导入蛟龙号下海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遥远的海洋深处,藏着无数神秘未知。

从古至今,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从未停止。哪吒闹海、龙宫探宝的神话故事,承载着我们对海洋的向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蛟龙”探海》,看看我国的“蛟龙号”如何在深海创造奇迹。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涉及这课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2012年6月24日,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创造了同类型潜水器深潜7020米的世界纪录。这期间,作者受邀,跟随“蛟龙号”远赴太平洋,亲临深海科考现场,采访了许多科学家、深潜英雄和海洋工作者,写出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本文选自其中。

(2)走进作者

教师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许晨,山东德州人,出生于1955年8月。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多部优秀长篇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像《居者有其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纪实》《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等。斩获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等诸多荣誉,在文学领域有着较高的影响力。

(3)知识积累

蛟龙号

“蛟龙号”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长8.2米、宽3.0米、高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最大速度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个海里。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理论上可覆盖全球99.8%的海域。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

(2)释一释重点词。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

教师:《“蛟龙”探海》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预设:文章主要讲述了2012年6月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进行深潜7000米海试的过程。包括海试团队的出征,下潜过程中的紧张监控,最终成功坐底7020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同时还提及了当天“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实现了上天入海的奇迹。

教师:给文章分段并概括主要内容

学生1: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与无尽探索,交代“蛟龙”探海的背景。

学生2:第二部分(第3~10段):讲述了“蛟龙号”到达马里亚纳海沟进行多次深潜试验。

学生3:第三部分(第11-20段):“蛟龙号”冲击深潜7000米成功,并与同日实现航天对接的航天员通话。

学生4:第四部分(第21段):议论抒情,表达对中华民族完成上天入海伟大壮举的自豪之情。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机身上漆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和两个醒目的蓝色大字——‘蛟龙’!这就是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进行深潜7000米的海试。”这里将潜水器命名为“蛟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妙处?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课本回答。)

预设: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潜水器比作蛟龙。蛟龙在传统文化中是神秘且强大的象征,寓意着“蛟龙号”像蛟龙一样,拥有强大的探索能力,能够在深海中自由穿梭,体现了中国对这一潜水器寄予的厚望,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想象力。

教师:“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海比作情绪善变的孩子,赋予大海人类“情绪善变”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海在海试当天天气状况的不稳定,侧面烘托出“蛟龙号”海试环境的恶劣,为下文海试团队克服困难进行海试做铺垫,让读者更能体会到海试的艰难。

教师:“‘神舟’上天,‘蛟龙’入海。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对偶的修辞手

文档评论(0)

鹏城九九李老头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虽枯木老朽,仍血气方刚,自嘲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