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欢迎阅读
制造业一线员工高流失率之思考
姚秋月
(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广东江门,529020)
【摘要】合适范围的离职率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和壮大,但制造业一线员工的高离
职率无疑给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等方面都带来了不
同程度的困扰,结合一家集装箱制造企业一线员工离职数据和访谈表进行汇总分
析,剥离出原因并给出解决之道。
关键词:制造业一线员工高流失率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合适范围内人员的流动,新老员工的交替都会给企
业注入新的血液,带来不同程度上的生机与活力。过低的人员流动,会使组织形
态逐渐趋于僵化状态,不利于组织创新和深化发展,因为环顾左右,几乎没有新
鲜面孔,组织成员间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均彼此熟悉,习以为常,将鲜少能在
思想上碰撞出火花,更不用提为组织提供改善性的建议;从“企”字的字面意义
来解释,人止为企,过高的员工流失,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因为新员工对企业环境和工作岗位的适应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除了这种显性的人
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外,新员工的加入在初期也可能会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造成
影响。那么,将流失率控制在多大的范围内对企业来说才算是合适的?显然,答
案是因行业而异,因企而异的。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的《正略钧策2010年员工离职与招聘调研报告》显
示,2009年3月——2010年2月期间中国企业员工平均离职率为8.55%,包括
制造业、传媒、零售批发、工程建设、能源化工、房地产、金融等行业在内的各
行业平均离职率为18.6%,其中,尤为制造业的平均离职率最高,到达23.4%,
需要特别留意的是华南地区的离职率要大于市场平均水平,有的企业员工离职率
甚至高达40-50%,这显然是不健康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使得企业高度关注技术型人才的流动,密切留意企业
间高层次人才之间的争夺,研发部门也一度成为企业重中之重,但我们也同样不
可忽视作为制造型企业产品的最终实现者——一线员工的流动,他们才是客户终
端。目前,制造型企业面临着一线员工流动频繁、离职率高居不下的常态,这给
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为了正面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从
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索。
一、一线员工高离职率的原因
就中国的制造业现状而言,一线员工流失率常年居高不下,尤其在生产季节
性旺季和岁末年初最为严重,而且依据连续几年的数据显示流失率高的波动会出
现周期性的变化,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呢?结合珠三角地区的一家一线员工多达
4000多人的集装箱制造企业的员工离职数据和访谈进行汇总分析,本文发现可
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解释:
(1)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变化,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用工短缺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到实处和与日俱增的生活压力,中国的人口红利早已
不复存在。加之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日益重视区域经济的平衡性
发展,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为标志的内地部
分经济圈开始逐步形成,使得生产线员工的工作选择机会更多更广,部分务工人
员可以不用背井离乡而是就近就业了,类似这些因素一度引发春节返乡季的劳动
欢迎阅读
力“回流”现象。
(2)年轻员工对工作的稳定性意识薄弱
根据企业人力资源HR系统的一线在岗员工资料进行统计不难发现,现有一
线员工的年龄构成已以80、90后为主了,虽然他们大多数还是比较优秀的,能
够吃苦耐劳、勤恳工作,但是从整体上观察现阶段这些80、90后的一线员工不
难发现,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生活中多受到父母的溺爱,崇尚自由,没有过多的
生活压力等等,这些使得他们的稳定性远不如上一代人,对工作的诉求处于浮躁
期,工作更替较为频繁、随性和随意。工作强度稍大或者是周围人际关系略显紧
张,就会生出离职意向作为逃避的不二选择。
(3)信息畅通,薪资福利的可比性和比较心理日益强烈
经调查发现,就大多数情况而言,在企业规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同行业
企业间员工的薪资福利是不相上下的,即使存在差距,也是可以不纳入考虑的。
但是,就员工自己而言,眼睛在自己的身上,望着的却是别处,这种“一山望着
一山高”的心理使得一线员工总是产生“别人碗里的肉总是多”的心理认知。另
一
文档评论(0)